本帖最后由 曹趁 于 2022-9-4 12:20 编辑
安徽安庆南水关陈独秀故居
1897年冬,18岁的陈独秀发表文章《扬子江形势论略》,署名“怀宁陈乾生众甫”。全文6948字,是其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军事政论文章。现藏于安庆市图书馆。
青年时期的陈独秀在南京
1903年2月,陈独秀(左一)与友人周筠轩、葛温仲、赵伯先、潘璇华等在日本东京。
陈独秀(前排左起第四人,半蹲者)在留日学生中创立青年会。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半月刊《安徽俗话报》。《安徽俗话报》以开通民智、救亡图存为主旨,广泛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暗中鼓吹革命。陈独秀以“三爱”笔名刊发《说国家》、《亡国篇》、《瓜分中国》、《恶俗篇》等二十篇论说。
1905年,陈独秀与柏文蔚串联革命党人,在芜湖重建反清秘密团体“岳王会”。图为岳王会在芜湖总部的旧址。
1914年7月,陈独秀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1月10日,第一次以独秀之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开宗明义提出“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成立国家之精神。”文中指出,要有爱国心也要有自觉心,“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如果是一个人民在其中没有权利,无幸福可言的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舆论哗然。
“绝地天通”,陈独秀题辞于南京老虎桥监狱狱中。
这幅题辞2018年6月被发现,题在《曹仲渊书画题辞册》中。“西泠春拍”上海巡展时面世。
1937年,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为潘玉良画《侧身背卧女人体》题词: 余识玉良女士二十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迫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
1937年初夏,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为潘玉良画《俯首背女人体》题词:
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白描,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
独秀(印)
1937年初夏,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为潘玉良画《侧坐女人体》题词: 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 廿六年初夏独秀题于金陵
箭杆胡同20号(原9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摄于2001年。据史料记载,当时陈独秀住所的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1917年1月,陈独秀应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襄助改革。图为1918年建成的北大红楼,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第一院(即文科)校舍。其中,地下室为印刷厂,一层为图书馆(1918年10月迁入红楼),二层为教室和校部机关,设有蔡元培校长办公室,三层、四层为教室。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鲁迅、李大钊。
1917年1月27日,刚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前排中)与北大新同人合影。第二排左一为新任文科学长陈独秀。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第一次毕业摄影(1917年6月)。前排右五为蔡元培,前排右四为陈独秀。
1918年6月,蔡元培(前排右四)与陈独秀(前排右三)参加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毕业合影。
1918年6月,蔡元培(前排中)与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毕业合影。
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创办针砭时政的战斗性的刊物《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5月4日至6月上旬,《每周评论》密切关注五四运动发展情况,并连续出版三期“山东问题”特号,全文刊登《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系统介绍青岛问题的来龙去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
1919年6月初,五四运动蓬勃展开,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七百余人被捕。陈独秀为声援和鼓舞被捕学生,写了篇精悍而又富有哲理的短文《研究室与监狱》,发表于1919年6月8日 《每周评论》第25号《随感录》,署名:只眼。
1919年6月9日,陈独秀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草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北京市民宣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天桥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当场被捕。图为新世界游艺场,位于天桥西侧、香厂路与万明路交叉处东北方向,建筑风格仿照上海大世界。
1919年,陈独秀被捕档案,藏于北京市档案馆。
1919年,北京外右五区警察署逮捕陈独秀后呈报的《送案表》。
1919年,全国各地报纸刊登的营救陈独秀的电函。
1920年5月1日出版,《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陈独秀发表《劳动者底觉悟》,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同时刊发的还有陈独秀另外一篇文章——《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文中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
《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陈独秀请蔡元培题词“劳工神圣”。
《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陈独秀请吴稚晖题词“人日”。
《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 《劳动节纪念号》版权页。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月刊《共产党》,陈独秀在第一号上发表《短言》。
192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根据培养革命干部和输送进步青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需要,在沪创办了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为培养党的干部和革命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的陈独秀寓所,既是《新青年》编辑部,也是《共产党》月刊编辑部,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
1920年8月,陈独秀委托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经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后出版。(图为9月版)
左图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8月版,因印制工作疏忽,书名被印成《共党产宣言》;右图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9月版。
1921年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图案与当时美国社会党党徽高度相似。
1921年10月4日,陈独秀在法租界寓所被捕。在巡捕房登记时,陈独秀化名王旦甫。图为陈独秀刑事记录卡。卡片的正面上半部分为表格,填写着姓名、年龄、身高、职业、籍贯等内容,卡片的右上方贴有陈独秀在狱中所拍的照片,编号为B9523。下半部分记录被捕原因及处置结果。背面为陈独秀左、右手指的指纹印。照片中的陈独秀脸颊消瘦,双眼却炯炯有神,微微紧闭的双唇显得尤为坚毅。在“姓名”一栏中,有几个中文汉字“王旦甫即 陈独秀”,而在“住址”和“时间”两栏中,则赫然可以看到“route vallon” (环龙路)和“4-10-21”。陈独秀、上海法租界环龙路、1921年10月4日。
1921年,陈独秀被捕后,上海报纸的报道。
1922年底,陈独秀(前排左一)和瞿秋白等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合影。
1922年底,陈独秀等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过程中聚餐。
《吾人最后之觉悟》是陈独秀总结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发展进程,论述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必要性的重要著作。1916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一卷六号,后收入《独秀文存》。
公理没有强权,便是无力的废物;强权不讲公理,终于崩溃。
题赠甲原先生 独秀(印章) (民国)二六年一二月二四日
1932年,陈独秀被捕押往南京军政部,应何应钦请求为其挥毫题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陈独秀手书《告少年》赠陈中凡(1940年初),现由陈中凡家属收藏。这首诗作于1939年,是陈独秀晚年所作最长的一篇古风体旧体诗,当时发表在上海《民主与统一》第二期,继又署名仲甫陈独秀于1940年发表于《新新新闻》旬刊第2卷第20期。
陈独秀于1931年12月5日创办《热潮》并撰写《发刊词》,作为宣传抗日的阵地。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为加强宣传,中国共产党于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办《热血日报》,陈独秀撰写《发刊辞》。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为《向导》书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本报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