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92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冯笑: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

[复制链接]
926 0



     [摘 要]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是时代转型的代表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当时思想界堪称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党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作为社会工作者,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的“新青年精神”不仅滋养了二十世纪青年的茁壮成长,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引领功能依然强大。


     [关键词]  陈独秀;新青年;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  K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38 — 02


     ①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②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0页。


     ③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④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⑤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4页。


     [收稿日期]  2014 — 09 — 20


     [作者简介]  冯笑(1977—)女,陕西咸阳人。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中心议题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努力,然而鲜有成果。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国难当头、民心涣散的国情,陈独秀提出通过办杂志的办法启发民智进而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在“要救亡首先要启蒙”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他将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定位在青年群体,同时给出新青年何以成为新青年的标准并对新青年殷切寄语。




     (一)新旧青年之区别


       “新青年”是相对“旧青年”而言,“新青年” 的提出实则是对“旧青年”的摒弃和否定。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旧青年划分标准:“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取得青年之资格也。”① 此标准旨在提醒青年一代必须有别于旧式青年,否则挂青年之名,无青年之实,只能继续停留在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旧青年之列。




     (二)新青年六条标准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卷第一期发刊词《敬告青年》里为新青年的“新”定出了六条标准:(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顺应民主和科学的时代潮流、立足社会实践,亟盼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标准前勇敢地做出抉择,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充当社会改造的主力军。




     (三)陈独秀对新青年寄望


       1.谈新青年于社会之作用

       陈独秀如是谈青年之于社会:“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②


       2.对新青年的“两点忠告”:第一当明人生归宿问题。第二当明人生幸福问题

       “人之生也,求幸福而避痛苦,乃当然之天则。”③陈独秀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了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趋利避害的天性使然。所以追求幸福当无可指责。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幸福观”是否正确,对人生归宿、价值、目标定位是否科学。

       人生幸福五观。陈独秀关于青年幸福问题,提炼了五种观念:“一曰毕生幸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二曰幸福内容以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而发财不与焉;三曰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四曰自身幸福,应以自力造之,不可依赖他人;五曰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易将来永久之痛苦。”④引导新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做官发财与幸福的关系。“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⑤——陈独秀痛斥将做官发财作为人生目标的腐朽观念,详尽解释幸福之真旨:“金钱虽有万能之现象,而幸福与财富,绝不可视为一物也明矣。幸福之为物,既必准快乐与痛苦以为度,又必兼个人与社会以为量。以个人发财主义为幸福主义者,是不知幸福为何物也。” ①

       人生真义。“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得回答的很,我们若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②陈独秀认为,人生真义在于,创造幸福,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人。唯此,人不枉此生,个人价值实现致尽,社会受益无穷,从而社会得以不断延续,人类永续。






       二、“新青年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


       青年之所以为青年,就是因为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的阶段。青年较于少年,少了一份怯懦,多了一份成熟;青年较于中老年,少了一份沉暮,多了一份阳刚。青年恰如太阳升起,即将普照大地。要实现青年的使命,必须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和魄力。陈独秀认为,这样的胆识的培养,首先源于优良的身体素质,若为病夫,何以不怕虎?所以陈独秀大力提倡通过锻炼身体来强健体魄。身体素能具备后,方可谈“大无畏”精神。




     (二)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辩证思维


       “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基群。”③此乃陈独秀关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经典概括。

       个人发展,既是个人自身生存的主体需求,也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自古至今,从未有个人未发展而社会发展之状况;凡社会取得较大进步之时代,必然是启于个人之思想启蒙,后群体之觉醒,最后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所以,陈独秀不断提醒新青年,切勿把个人发展仅仅当作个人或家庭的私事,个人之强身健体、力图革新无不与社会相关;定要将个人放在社会中来看待、来定义,个人才成为有意义的人。




       (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五四,我们看到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胸怀民族和国家、竭力拼搏、奋勇前进的新知识分子全面涌现。陈独秀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创办《新青年》旨在惊醒青年一代,使其逐步走向自觉,勇担历史重任,最终不辱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陈独秀“新青年”精神的内核。






       三、“新青年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状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竟全方位缺失。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象,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密不可分。


       1.国内市场化和国际全球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国在这一轮时代变革过程中受益颇多。然而,令人遗憾的发现是,我们陷入到知识分子缺失的尴尬境地。这与国内市场化和国际全球化无不相关。市场经济主导下,“效率”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符号,“金钱”成为很多人追逐的首要目标,甚至成为衡量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些直接导致知识分子背离原宗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蜕变为“世俗的人”,放弃对崇高事业追逐的执着,成为拜物教主义。


       2.“官本位”封建腐朽思想的侵蚀。

       “学而优则仕”。做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首选。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浩浩荡荡的知识分子队伍趋之若鹜奔赴官场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崇拜权力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国民的心理常态。物欲和权欲充斥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何而来?


       3.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中国社会已步入文化多元的时代,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显文化与潜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多种相对范畴的文化元素同时存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一个艰难处境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崛起。流行文化的快速崛起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大众的眼球、改变大众的思维,进而一定程度上拒斥了主流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知识分子被边缘化。


       4.社会价值的不良导向。

       中国已步入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开放时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并存,其中不乏错误的、腐朽的价值取向,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在整个社会形成良性价值导向居于主导地位是知识分子能够坚守心灵净土的关键因素。物质财富和享乐固然重要,但自古知识分子群体更珍视的是精神财富和自我价值实现,若后者能得以实现,即可抛却前者,然如若做出这样的抉择和牺牲却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正确评价和充分肯定,恐怕少有知识分子能够继续坚持,最终堕落于污浊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所以,从官本位和商本位回归学本位、人本位,在社会中培养善待杰出人物的习惯,营造崇尚真善美的氛围,构建适应具有崇高人格之真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机制迫在眉睫。




     (二)启航“新青年精神” 引领当代知识分子


       五四时代已远去,然五四精神依在。精神是一定要传承的,只有传承,精神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新青年精神”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而更为广泛的意义是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纵轴上永恒的光芒照射作用,当代中国,亦需要“新青年精神”的照耀与引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学历水平越来越高,拥有知识的人也与日俱增。但令人惋惜和心痛的是广泛的人格缺失。人格,可谓知识分子的生命。然今日之中国竟有大量无人格无尊严之假知识分子。回顾历史,有时是必然的,在那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回遗失的心灵。林贤治称五四为“没有学者的时代”。原本可以潜心做学问的学者,放弃了这一权利,充当了社会革命者的角色,他们深明学术的重要性,但他们把人的价值看作是终极价值,学术也只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工具而已。今日之中国,则有太多知识分子颠倒了这一关系,他们只是做学问,却忘了做学问是为什么。用“新青年精神”重塑当代知识分子、重树尊严与人格、回归本我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应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 张爽.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马勇.“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 港〕


       ①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②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62页。

       ③ 胡明 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11期






       注:本篇转载文章,仅供学术交流使用,作者(版权所有人)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

关注

0

粉丝

1104

主题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3-29 13:33 , Processed in 0.051214 second(s), 20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