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4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陈祥明:风骨气韵方称美——陈独秀书法艺术探析(三)

[复制链接]
740 0




       四、陈独秀的书法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风格独特、卓有建树的书法大家,理应在民国书法史乃至整个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遗憾的是人们在著述民国书法史、近现代书法史时,对其书法要么视而不见避而不谈[29],要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30]。


       王朝宾先生在《尚势出新的民国书法》中,对民国书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他说:“民国历时三十八年,书法家大体分为前后两代,第一代书家大多出生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受到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博通经史,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又受到西学的影响,学术思想已较他们的前辈开明,帖学、碑学功底深厚,入民国后已人书俱老,自成面目。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创作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代书家大多出生在清光绪年间,其主要艺术活动和成就在民国。他们既受到严格的国学教育,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许多人留学日本,接受民主革命影响,参与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几经动乱,社会阅历广,跨度大,思想活跃,治学严谨,其知识结构已较他们的前辈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又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他们是民国间成长起来的书家,对民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后一代书家才是民国书法的真正代表。时势造英雄。由此可见,没有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特殊历史条件,没有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新文化运动,没有诗歌、散文、小说、音乐、绘画、戏剧等新文艺和文艺理论蓬勃发展的氛围,就不可能造就一批具有创造性的尚势书家。”[31]在他看来,民国第二代书家是一批具有个性风貌的创造性的“尚势书家”。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显然属于民国的第二代书家,并且是从早期“崇尚碑学”到中晚期“以碑化帖”“碑帖融合”,富有创造性的“尚势书家”。他的文学艺术思想、书法观念及书法实践,都对民国书法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


       首先,陈独秀的美术思想、书法观念及其实践活动促进了民国美术、书法的发展,也推动了民国书法碑帖结合的进程。晚清以降,传统帖学的衰微和碑学的崛起成为一种历史潮流,从包世臣、邓石如到康有为、吴昌硕,形成了以碑学为主导的新兴书学传统。从晚清至民国,碑学逐渐走向成熟与繁荣。沃兴华先生说:“碑学成熟与繁荣之后,书法艺术的主流趋势是碑帖结合。”[32]现代书法大家沈曾植、于右任、曹秋圃、沙孟海等也都是碑帖兼容。根据孙洵先生在《民国书法史》中的疏理考证,民国时期,坚持“碑帖兼写、碑帖交融的创作风格”的重要书家有沈尹默、黄宾虹、赵时㭎、张祖翼、张伯英、陆恢、马一浮、吴玉如和沈曾植、郑文焯、曾熙、柳诒微、钱振鍠等,还有容庚、王闿运、齐白石、吉亮工等有一定影响的书家68人。这充分说明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主流趋势是碑帖结合。[33] 陈独秀是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论著甚丰的学者,“也是碑帖兼写且有理论建树的书法家”。[34]虽然陈独秀主要精力不在美术、书法上,但他的美术思想、书法观念,通过他的文章、言论和文稿、诗稿、信札墨迹等,在美术家、书法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诸多文献表明,他对苏曼殊、徐悲鸿、刘海粟、潘玉良、台静农、沈尹默等人的思想观念与艺术创作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他曾评论沈尹默“诗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35]促使沈尹默为脱去俗气而习碑十年,并以帖化碑而走上碑帖融合之境。他还写过一首诗“棒喝”诗友兼书友沈尹默:“论诗气韵推天宝,无那心情属晚唐;百艺穷通偕世变,非因才力薄苏黄。”(《寄沈尹默绝句四首》之四)[36]诗书同理,其穷通并非全在“才力”,而在诗外、书外,尤其重在人格修养。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蔡元培1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蔡元培2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蔡元培3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台静农1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台静农2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台静农3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陈立夫1



图片



陈独秀书札-致陈立夫2


       其次,陈独秀以碑化帖、碑帖兼写,极大地丰富了民国时期“碑帖融合”新格局。根据苏洵先生在《民国书法史》中的梳理总结,民国时期形成了五大书法流派,即吴昌硕与“吴派”、康有为与“康派”、郑孝胥与“郑派”、李瑞清与“李派”、于右任与“于派”。[37]他指出:碑帖兼写、碑帖兼容已成为民国书坛的创作主流。凡有大成就者多属如此。“五大流派”的草创到形成都不同程度、以不同表达方式扫除前清侧媚书风,并有力改变了碑学、帖学相对峙的消极局面。[38] “五大流派”代表人物虽然都碑帖兼写、碑帖交融,但各自具体取法不同,精进路径各异,最终形成的风格境界也迥然有别。吴昌硕精于大篆、小篆,着力临写石鼓文,以个人创意妙契古人成法,创气势开张、用笔遒劲、似圆寓方、貌拙气盛的石鼓文书法。尤以篆隶笔法写行草,将其石鼓文书左低右高的取势移植于此,自上而下,沸扬肆恣,纵横开阖,运笔贯气而一泻到底。康有为竭力倡导碑学,并身体力行,其书法胎息《石门铭》,兼参《经石峪》《云峰山刻石》《龙门》《瘗鹤铭》等。其整篇作品体势放纵,直笔含曲意,遒劲而富张力,字虽独立却上下笔意呼应,具有纵横跌宕之气;笔墨润燥相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颇有枯藤悬壁之美,而一扫馆阁字的柔糜甜俗。郑孝胥虽政治人格萎靡,但书法不无可取之处:其隶书得益于汉碑,参以简牍,用笔峻涩,朴秀兼备;其楷书初习颜柳,中参苏米,后主楷隶相参,擅用篆隶及六朝碑法,内涵清刚之气,外呈伟迈宏肆之貌;独辟萧散宏肆之书风,用笔厚重与飘逸结合,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李瑞清力主碑帖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尤其是探帖源流、遗貌取神,并纳碑入帖、以帖化碑,更强调学书贵立人品、学书尤贵多读书,开一代书学新风。于右任是碑帖兼容最成功的民国书家,他以帖学开道,深入北魏,于《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用功极深;融合汉隶与行草的笔意,创朴拙而灵动、庄重又不乏奇逸之气的楷书;更对北魏墓志深入提炼,将其融化于行草书中,其行草结字宽博简练,用笔沉着遒劲,一字之内追求笔断意连,又字字卓然而立,上下虽贯气,却无承上启下之痕迹。陈独秀与上述书家有契合之处,也有迥异之处。陈独秀早期崇尚碑学,出帖入碑,显然是受康有为和邓石如的影响。而他中后期引帖入碑,以碑化帖,碑帖融合,却与康有为等人拉开了距离。尤其是他晚年,既以碑化帖,又以帖补碑,使碑帖交融如水乳,更是立于比前辈更高的境界。从他晚年书法墨迹看,以帖学笔法之冲和精妙,弥补了碑学用笔的过渡肆恣粗犷,开碑帖融合新境界。陈独秀的以碑化帖、融帖于碑与于右任的以帖开道、融碑于帖是明显不同的。于右任以帖学为基准,将提炼的北魏墓志融入其行草书中,创宽博简练、沉着遒劲的行草书风;陈独秀则以碑学为基准,将化解的帖学笔法融入其行草书中,创大气磅礴、刚柔相济的行草书风。陈独秀取法邓石如、上溯魏碑的具有篆风隶意的行草,与吴昌硕取法石鼓、参以篆隶的具有金石味的行书,在审美风格意趣上差异鲜明。与陈独秀比较,李瑞清碑帖并重、纳碑入帖、以帖化碑,取法根本不同。以陈独秀为参照,郑孝胥虽取法碑版简牍,楷隶相参,朴秀兼备,创萧散宏肆书风,但因人格风骨柔糜,而书法风骨不彰。深入考察分析便不难发现,在民国“碑帖融合”的新格局下,陈独秀的书法与康有为、于右任、吴昌硕及李瑞清、郑孝胥的书法形成优势互补,成为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

图片


陈独秀在南京狱中书赠薛太生(现由薛太生之孙薛永福收藏)





图片



陈独秀书赠吴毓卿(现藏安徽省望江县博物馆)





图片



陈独秀书赠台静农之《西湖十景之一》(原詩作于1910年前后)



图片


陈独秀书赠台静农之《与孝远兄同寓江津出纸索书辄赋一绝》

《自鹤山坪寄怀江津诸友》


       再次,陈独秀的草书尤其是大草、狂草在民国书坛堪称独步乃至独树一帜,其傲岸风骨、豪放境界罕见有媲美者。在民国两代书家中,篆书、隶书、楷书大家众多,篆书成就最高,隶、楷书次之。行草书名家不少,但与前列诸体书家相比,其成就多不及,尤其草书多不逮。在大家巨匠中,吴昌硕篆书、行书兼善,但篆书胜出。康有为楷书、行书皆工,但草书罕见。于右任四体皆佳、行草尤精,但少大草或狂草。李瑞清诸体皆佳,但亦无大草或狂草。沈尹默楷书、行书精妙,但无大气磅礴的草书。此外,以草书精到者,有王世镗,王索靖、卓定谋,均擅写章草,但拙于大草狂草。如此等等,民国时期草书特别是大草狂草,从整体看并不怎么“亮丽”,陈独秀可谓“一峰独秀”。书法理论家徐伟东说:“陈的书法有两点较为可观。一是他的手稿,一些小行书甚至可以和谢无量相比。另外,他的大草在民国时是堪称独步的。民国时的大草、狂草几乎是空白,但陈独秀的草书很有造诣。”[39]


       陈独秀的草书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具有笔墨形式的冲击力与思想情感的震撼力。他的草书运笔奔放豪迈,笔力雄健遒劲,点划所致力透纸背;中锋用笔兼以侧锋,使转自由率性,线条方圆兼备,笔墨酣畅淋漓。其书写-抒写的气势、节奏、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为关键的是,他的草书表现了博大的人文情怀、傲岸的精神风骨、深邃的思想内涵,自然流露了一种率性与真诚,一种不可遏制的爱憎与激情。其书写——抒写的情怀、风骨、真诚和爱憎等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正是这种笔墨形式与思想内涵的高度契合,使他的书法“以意赋形”,真正是“书为心画”。陈独秀的一些草书作品,如在狱中书写赠刘海粟、商一的对联,书赠宫怀甫、罗家伦的杜诗条幅,其气势风韵直追唐人怀素《自叙》而不逊色;再如《金粉泪五十六首》诗稿,其凌然风骨媲美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而无愧色。他晚年赠台静农的手书《告少年》,赠陈中凡的手书《春日忆广州》,以及诸多手札墨迹,其意趣幽远相较宋人手札也各有千秋。可以说,陈独秀的草书是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



图片



陈独秀1940年书《告少年》赠台静农(局部),现由台静农家属收藏



图片


赠陈中凡的手书《春日忆广州》


       由于陈独秀是影响深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举世瞩目的“美术革命”的倡导者,其言论主张对书法创作与书法研究发挥了他人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他实在是近现代书坛举足轻重的人物。[40]1917年,在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关心支持下,北京大学成立了“书法研究社”,聘马衡、沈尹默、刘季平为导师,参加者以文科学生为主,也有理工科学生,开了全国高校书学风气之先。作为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书法观念与创作主张,对与之同事的章士钊、陈大齐、陈汉章、马叙伦等著名学者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学生丁绪实、陈中凡、黄健中、增秉衡、许德珩等也影响广泛,他们后来皆南北各大学教授,流播传布,代不乏人。直至50年代后,海峡两岸书学的传承流布与创作繁荣,也都与此密切相关。




                                    2021年6月初稿 于半塘轩





       注释:

       [29] 参见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陈振濂《民国书法史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版。陈玉龙《北大百年书画活动史概述》,《中国书法》1998年第4期;陈玉龙《北大书画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四期;梁惠陵编《北京大学当代学者墨迹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参见孙洵编著《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王朝宾主编《民国书法1911-1949》,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31] 王朝宾《尚势出新的民国书法》,《民国书法•序言》,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根据王朝宾的观点:民国早期的主要书家代表有杨守敬、吴昌硕、陆润庠、沈曾植、李瑞清、康有为等,书法以吴昌硕最为杰出。这一代书家继承清代书法,推动碑学的高度发展,同时馆阁体也走向了极端。民国第二代书家主要有于右任、王世镗、郑孝胥、曾熙、叶恭卓、萧蛻闇、商衍鎏、罗振玉、谭言闿、丁佛言、李叔同、余绍宋、周树人、谢无量、沈尹默等,以于右任最为杰出。他们在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条件下,在新文化运动高潮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各僻蹊径,争奇斗艳,以其风格多样化为特色,雄踞民国书坛。

       [32]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3页。

       [33]孙洵:《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48页。

       [34] 孙洵《论陈独秀在近现代书坛上的作用与影响》,陈振濂主编《近现代书法研究》(二),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94页。

       [35] 参见沈尹默《学书丛话》,《现代书法家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便《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

       [36] 《陈独秀诗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8页。

       [37] 孙洵《民国书法史》第八章,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286页。

       [38] 孙洵《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39] 参见《青年书法理论家研究动态展示》,《中国书法》1998年第1期。

       [40] 孙洵《论陈独秀在近现代书坛上的作用与影响》,陈振濂主编《近现代书法研究》(二),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94页。




       作者简介:

       陈祥明,安徽省美学学会原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

关注

0

粉丝

1104

主题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4-28 04:35 , Processed in 0.043336 second(s), 21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