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老虎桥监狱题诗明志((组图)

2013-1-23 11:57| 发布者: 多声| 查看:10796| 评论: 0|来自: 金陵晚报(南京)

摘要: 陈独秀陈中凡  南京进香河路有一个地名“老虎桥”,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民国时期非常知名的监狱老虎桥监狱。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为刘海粟书联一事及联语“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已广为流传;但他在狱 ...
陈独秀
陈独秀

陈中凡
陈中凡

  南京进香河路有一个地名“老虎桥”,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民国时期非常知名的监狱老虎桥监狱。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为刘海粟书联一事及联语“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已广为流传;但他在狱中为陈中凡教授书赠古诗一事却鲜为人知。陈独秀借古人诗明自己志,表达了抗日反蒋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这份珍贵的手迹收在陈中凡先生的《清晖山馆·友声集》中。

  赠联题诗表达抗日决心

  1932年10月,因叛徒出卖,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被押往南京,关在位于老虎桥北侧的江苏省第一监狱,南京人俗称江苏省第一监狱为“老虎桥监狱”。迫于陈独秀的社会声望和各界知名人士的帮助,他在狱中被“优待”,住进单独房间,有写字桌、藤椅和两个装满书的大书橱。在上海与之结合的妻子潘兰珍也被允许入狱陪伴。

  陈独秀入狱后,利用各界人士探监的机会,宣传反对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主义的蒋介石政权,并通过赠联题诗,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五四”运动后与陈独秀相识的刘海粟,1933年秋天第一次旅欧回到上海,便赶到南京入监探望,临别时,陈独秀为他书写了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反映了他无怨无悔、光明磊落的胸襟。刘海粟一直珍藏这副对联,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海粟老人百岁华诞时在上海公开展出,此联方为人知。

  原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中凡教授,是陈独秀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1935年1月,在中山大学任教的陈中凡听说老师被关在南京,特地从广州赶来入监探望。师生相兄,相谈甚欢。陈独秀书写了南宋谢枋得《叠山集》中题为《北行》的一首诗相赠:“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谢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任建康(今南京)考官。南宋末年,奸臣贾似道误国,南宋为元所灭。谢的家人全被元兵杀害,国破家亡,他组织义军抗元,不幸被诱捕,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绝食而死。陈独秀选书此诗是借以明志。意思是为了抗日救国,可以“生堪舍”、“死是轻”。

  陈独秀还为自己书写了一副对联,挂在狱中的“书房”里。写的是:“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表达了必将获得自由的信心。

  创作组诗《金粉泪》

  《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的第四辑上,首次刊登了陈独秀于1934年在老虎桥监狱中,以七言绝句形式写成的大型组诗《金粉泪五十六首》,同时刊登了著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陈旭麓先生的简释文章,让人们看到了在日本大肆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中,陈独秀那满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陈独秀在这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写成的《金粉泪五十六首》组诗,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忧患情怀,更表达了亿万人民要求抗日、拯救家国的心声。

  南京素称“六朝金粉”之地,因此“金粉泪”可以理解为“南京泪”。组诗虽然涉及面广,一首说一事,或针砭时政,或诉说民情,或指斥权贵,或袒露心迹。但都贯穿着一根红线,即紧系当年时局,宣传抗日反蒋,且语浅意深、爱憎分明。正如陈旭麓先生指出的那样:“全诗所陈者,皆国家民族安危所系。一无个人的失意呻吟,语不求工,娓娓道来,发自内心。”

  时隔七十多年,今天来读“金粉泪”组诗,仍然能体验到诗中洋溢着的革命激情和爱国热忱。例如组诗的第一首:“放弃燕云战马豪,胡儿醉梦倚天骄。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燕,指河北;云,指山西大同。“胡儿”借指日本。历史上,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曾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称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诗中喻指国民党不抵抗,使东北,华北大片地区让日寇占领,从而使日本越发猖狂,不可一世。后两句是说自己还没有衰老,在梦里还想着渡过辽河的冰霜去到前线抗日。忧时之情,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在老虎桥监狱钻研“小学”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写过一篇著名的不足百字的短文《研究室与监狱》,发表在1919年6月8号的《每周评论》上。全文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二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价值的文明。”

  这篇短文乃是当年号召青年追求民主,崇尚科学,而这正是“五四”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陈独秀在南京把监狱牢房当作研究室,对中国文字和音韵,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果的研究。

  陈独秀旧学根底深厚,且勤于学习。对属于古代汉语“小学”范畴的文字学、音韵学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当年他正是凭借“小学”而被蔡元培请去入掌北大文科院的。
 

  在老虎桥监狱,陈独秀的研究取得骄人的成绩,他在狱中写成的著作有《实庵字说》、《干支为字母说》、《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屈宋韵表及考释》、《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等十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在社会舆论要求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压力下,8月23日,陈独秀被提前三年释放。当天晚上,傅斯年、胡适、陈中凡等人在位于鼓楼的原马祥兴酒家宴请陈独秀夫妇,已在金陵大学任教的陈中凡还把老师接到家中住了半月。之后陈独秀去了武汉,又去了四川,其间他多次拒绝了国民党方面要他出来做事的邀请和资助,在江津小县城靠着朋友的帮助过着清苦的生活,直到1942年5月27日病故,终年63岁。

  杨松涛
(本文来源:南京龙虎网-金陵晚报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6-29 01:11 , Processed in 0.028660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