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考略

2022-3-28 17:16| 发布者: 恭常| 查看:10310| 评论: 0|原作者: 陈独秀

摘要: 一 老子与道家 道家本黄帝之言,道家之名非古也,初见于《史记》,《史记·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前此战国诸子概称为“黄帝之言”,当时所谓“黄帝之言”、“神农之言”,与儒、墨 ...

                          一     老子与道家

       道家本黄帝之言,道家之名非古也,初见于《史记》,《史记·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前此战国诸子概称为“黄帝之言”,当时所谓“黄帝之言”、“神农之言”,与儒、墨并行于世,故司马迁曰:“《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荀子·解蔽篇》曾称引“道经”,而他书则称“黄帝书”或“黄帝言”,黄帝轩辕氏,当非一代帝王称号(远古无帝王),或亦非专谓一人,可假定其为诸夏有力之一族(因有阪泉涿鹿战争之传说)。据《大戴记·帝縏》,黄帝产青阳及昌意,昌意产颛项,颛项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产子六人,六人即《国语·郑语》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祝融八姓之祖,《史记·楚世家》称重黎、吴回相继居大正,为祝融,是祝融乃世袭名号,非一人之称,黄、熊、融三字皆取于火,盖是族以发明用火著称于世,故或言黄帝,或言有熊,或言祝融。《淮南子》、贾逵注《左传》、许慎注《说文》、高诱注《淮南子》,均谓祝融死为火神,祀于灶,祝融为黄帝之后,亦两汉诸儒无异辞,芈、楚诸王率以熊名,亦可证有熊祝融同一族系,此族入中国或最早,自阪泉战胜,追逐先住民族之苗黎,渐至燕齐以南,析为八姓,与夏商之先王同时,其后八姓除楚外,多为商周所灭,其子孙当更由徐淮(八姓之彭已居彭城,即徐淮境)南徒吴越,留燕齐者与殷之遗民混合,西阻荆楚,与兴周声教遂不相通,然楚及吴越之文化,并不逊于北方,儒书率鄙夷之,实乃偏见。史称重黎世掌天地四时之官,即后世阴阳家及数术方技诸家之所祖(重黎之术或与南方原住民族有关,《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曰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郭注云: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大荒西曰: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按常羲、常仪、羲和,皆即重黎,八姓据地南达江淮,曰东南海,曰天虞——天虞即天吴,由地名或族名转化为人名,为水神名——曰生十日,皆可证南北文化之交流,羲和之传说,或即吴地故事,经过祝融八姓,传至北方中国,犹后世以盘古为诸夏之初祖也),此皆道家者流,道家称黄帝,并不比儒家称尧舜更为无稽。周人崛起西土,祝融八姓则广布于东土滨海之地,其环境,其生活,其文化,其思想,自难强同;自姬周统一以至春秋之世,中国学术思想,惟儒道二派,余皆后起,老聃、杨朱、邹衍、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蜎渊、黔娄皆燕、齐、楚地之人,秦、汉间方士,亦多出于燕、齐海上,其操术与西土周儒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异趣,以六艺与道家之天文、地理、历象、医药较,其优劣亦难言也。自学术言,道固无逊于儒,以政治制度言,道术已不适用于经济发展之秦、汉社会,以此道家学术虽广行于民间(儒家且窃取道家之言为己有,如《周易·系辞》,如《洪范》、《五行传》),而政治则不得不屈折在儒法二家之下(汉时法家言兵家言多羼人老聃书,即以此故)。自汉以来,貌为尊儒,实际所用者乃法家言,然儒有尊君之义,近于法家,以取宠于历世民贼,道家未能与之争衡(世之谀媚权贵不识人间有羞耻事者,缁流之外,即为儒者,黄冠多隐逸,其人品之高下,非偶然也),故文献日益散佚,先秦诸子所称引之“黄帝书”及“道经”,今已不可考,即《汉书·艺文志》所录《黄帝四经》四篇,《杂黄帝》五十八篇,《黄帝君臣》十篇(班志于后二书均谓为六国时所作,而于黄帝四经则否。隋志亦谓:“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是《黄帝四经》隋时犹存也),亦久已散亡,今所存者,惟先秦及两汉诸子百家所称述者而已,其言义理最完备者,则为《周易·系辞》及《老子》。汉初称黄帝之言为黄老,或黄老言,或称黄帝老子之术,司马谈著《六家要旨》,班固著《艺文志》,始以道家与阴阳、儒、墨、名、法并称,魏晋以后,又称老庄,罕言黄帝矣,其后更以老子为道家之初祖。其实庄周并非道家(《庄子·天下篇》所举五家——惠施别篇,不计在内——《荀子·解蔽篇》所举六家,《天论篇》所举四家,《吕览·不二篇》所举十家,皆未老庄并列,以庄子与黄老同列道家者,始于刘歆班固),庄子虽喜称引黄老,而其根本思想“一生死齐彭殇”,实与道家背道而驰也。老聃在春秋战国间,与秦越人杨朱、邹衍,皆道家钜子(阴阳,五行,医方,历数,皆黄帝之言,司马谈分道家与阴阳家为二,刘歆、班固从之,更置数术与方技于道家之外,是不知黄帝之术者也。《史记》自叙称父谈:“习道论于黄子”,《汉书·司马迁传》师古注谓黄子为儒林传之黄生,按《史记·儒林传》,与辕固生争论之黄生,显然为法家,非道家,太史公父子于自身讲习之师承尚不明,述古学流别,自不了了也。汉之儒者,于各经师说之不同者,门户甚严,然以阴阳卦气说易,以五行说尚书春秋,则又大开其门户,不明古学流别,不独太史公父子然也),而非道家初祖,老子以前,已有“道经”与“黄帝书”行世,老聃不过祖述黄帝之言者之一人而已。《庄子·天下篇》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子与道家关系也如此。



                             二     老子略历

       神仙家所传老子之神话固全然无稽,即《史记·老子传》,亦全不可信,即如开始一段中所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据三注合刻本)此所记各事,无一足以征信。《庄子》、《列子》均载杨朱至沛见老聃,以老子为楚苦县人,乃由于以老莱子与老子相混而致误。先秦诸子称引老聃或老子之言,其词或义,多见于今本《老子》(例如:《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今本《老子》第二十八章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淮南子·道应训》引“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为老子语,又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权势不可以借人……其说在老聃之言失直也。”《喻老》篇:“势重者人君之渊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天运”、“庚桑楚”、“则阳”、“寓言”诸篇,均于一事之中老聃与老子并用,明明以老聃、老子为一人。《史记》以前未有称老子为李耳者;老聃或即姓老,《韩非子》《战国策》以前,只见有老姓,不见有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至于老子字伯阳,则更非《史记》原文所有,乃后人据《列仙传》而增改者(《史记》索隐曰:“许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阳,非正也。”可见索隐本《史记》但云名耳字聃,并无字伯阳之文。王念孙《读书杂志》按《经典释文》序录曰,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云字聃。《文选》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诗注,引《史记》曰,老子字聃;游天台赋注,及《后汉书·桓帝纪》注,并引《史记》曰,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则陆及二李所见本,并与小司马本同。……又按《文选》反招隐诗注,引《史记》曰,老子名耳字聃;又引《列仙传》曰,李耳字伯阳;然则字伯阳,《列仙传》文,非《史记》文也)。《史记》又称老子为隐君子,依老子之思想,此说颇可信;果尔,则东土之隐君子,何至不远千里西适周而为守藏史乎?史官世业,又岂容远方流寓之人为之,且周文史官又如何弃文武周公之道而祖述黄帝也。所谓周守藏史,乃由于以老聃与周太史儋相混而致误。不但《论语》未称及老子(《论语·述而》篇何晏集解引“苞氏曰:老彭,殷贤大夫也。”皇侃亦以老彭为彭祖。郑玄以老为老聃,不足信;如果老是老聃,则应云彭老,不应称周人于殷人之上。或谓彭聃声通,老彭即老聃,更非是。彭聃二字,声类绝远,即声通亦不能以此决定重要史事;依声通假,亦如辨伪,固为解释古书之良法,然滥用之而流为谬妄者亦多矣),即《墨子》亦无之,《孟子》只言杨朱而未言老聃,可知老子并不与孔子同时。《论语》“以德报怨”“无为而治”等语,或原为古语,或出于“道经”或“黄帝书”,不能据此以为老子在孔子以前之证;犹之《金人铭》亦颇类老子语意,然《荀子》(见《太平御览》)、《说苑》及《太公金匮》(见《意林》)均以为黄帝之言,或即《汉志》所载黄帝六铭之一。至如王肃所辑《孔子家语》后复几经改窜,其中所载子路之言,更不足据。孔子问礼于老子之说,乃由于孔子见老莱子之传说演变而成。《史记》以老莱子为楚人,与孔子同时,著书十五篇;《汉书·艺文志》有《老莱子》十六篇,亦注云:楚人,与孔子同时。《大载礼·卫将军文子篇》,记孔子称老莱子之行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贫而乐也。”《庄子·外物》篇老莱子教孔子之言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由此观之,孔子见老莱子即不必为信史,尚不失为一种近乎情理之传说。再就诸家言孔子见老子之事一观之:(一)《史记·老子传》,老子谓孔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蔵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大戴礼》则以“良贾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无”为曾子之言。《庄子》则以“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为老聃教阳子居之言。又《史记·老子传》,老子谓孔子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此与《庄子·外物》篇老莱子教孔子之言相同,仅“躬矜”易为“骄气”,“容知”易为“态色”而已。(二)《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孔子年十七,……偕敬叔适周见老子之事,其时间之违误,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即已致疑,清梁玉绳崔述更详证其误。(三)《庄子》言孔子见老子之事最多,《天地》篇称孔子问老聃以辩者离坚白若县寓之言;《天道》篇竟称孔子繙十二经以说老聃,又与老子谈仁义及兼爱;此皆墨翟孟轲以后之事。《天运》篇谓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按《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实五十一),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明年定公十年,孔子为鲁司寇,此二年中皆无南见老聃之事;此篇又载孔子谓老聃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又载“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又载老聃谓子贡曰:“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此亦墨翟孟轲之事。(四)《礼记》乃杂采诸子而成,本不能谓为信史,其中《曾子问》尤来历不明(《大戴礼·曾子立事》等十篇,可视为汉志《曾子》十八篇之数,《小戴礼·曾子问》体裁与大戴十篇不同,不能视为十八篇之一)。《春秋经》明载:哀公二年二月季孙斯……帅帅伐邾;冬十月葬卫灵公;哀公三年秋七月季孙斯卒。而《曾子问》竟载:孔子告曾子曰,“昔者卫灵公适鲁,遭季桓子之丧。”其所称述不足信如此。此篇所载孔子自谓“吾闻诸老聃”者四事,无一非守礼(不仅是知礼)老儒之行;倘或欲以此证明老子与孔子同时,其须承认周末有两老聃,一为与孔子讲礼之老聃,一为著书反礼之老聃(如汪中即以孔子所问礼者为周守藏史老聃;著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之老聘乃太史儋)。礼若作宗教民俗解,殷礼周礼自无根本差异,而儒家之所谓礼者,非尽为实有之宗教民俗,更非所谓“不争”、“柔道”、“拘谨”之义,乃儒家杂采殷周之宗教民俗而增损之,其微言大义,在别尊卑,教忠孝,以挽封建之颓势,此儒所谓“礼”之特殊意义,乃为儒道二家不可逾越之万丈鸿沟;不明此义者,不知儒亦不知道也。如谓老聃立反礼之教,而躬行又唯礼是崇,此曲学阿世之徒,以自身滑头改容之行为,厚诬古人也。近有妄人谓老子《道德经》之思想,乃在老聃五十岁以后即与孔子讲礼以后,思想改变之结果;此类无稽之谈,与老子亦儒家及老子化胡说同属妄诞。

     《史记》又谓:老子,或是老莱子(有人谓老子传中言及老莱子,是附传,正义误认为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此说非是,附传不应有或曰二字),或是周太史儋(《史记·老子传》自“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至“世莫知其然否”一段,或非原文所有,而为魏晋间神仙家所增——《列仙传》已引“史记云二百余年”——原文首尾已确定老子之籍贯姓名及子孙系谱,而中间忽置以莫知然否之疑词,太史公不应糊涂至此。况《仲尼弟子列传》,明以老子老莱子为二人,周秦两本纪均载太史儋入秦之事,而无一涉及老子,衡以老子传首“字伯阳”为后人所增改,传尾又有人据自叙妄增,“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十字,此段由后人妄增,亦非不可能也)。按《庄子》明分老子老莱子为二人,《史记》在《仲尼弟子列传》亦为二人,今本《老子》多载先秦诸子所引老聃之言而无一语属于老莱子《大戴礼》载孔子所称老莱子之行,亦不能证明与老子为一人。聃儋耽(《吕览》“不二”篇、“重言”篇均作老耽)三字音义相同,太史儋入秦在周烈王二年(西历纪元前三七四年),下至西汉文景之世,不过二百年,假解固得为其七八代子孙,太史儋即老聃,固不失为有力之见解(毕沅汪中同以老子为太史儋,然毕氏以孔子问礼之老子与著道德书之老子为一人;汪氏则以为彼此意见乖违,年代又远隔,不能为一人,乃分为“孔子所问礼者聃……而著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者儋也”。按毕说固失,汪说亦未为得);然而先秦诸子所称引老子之言见于今本《老子》书中者。概称之为老聃、老耽或老子,未有称老儋或太史儋者;且老聃与太史儋意见亦甚乖违:一指斥前识为愚之人,如何入秦予言周秦复合而霸王出;一隐居之道家,又如何同时而为游说诸侯之纵横家;周之太史,更不至同时成为痛斥周礼之叛徒。

     《史记·老子传》中较为可信之事,仅末一段所记老子子孙之谱系: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
       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
       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膠西王
       卬太傅,因家于齐焉。(按此谱系注字,日
       本河上本《老子》葛洪序作瑶,宫字神仙传
       作言,假字葛洪序及神仙传并作瑕,正义本
       亦作瑕,日本武内义雄谓宫为崇之讹,崇即
     《战国策》魏将段干崇,而斋藤拙堂则以宗
       为段干崇。)

       膠西王卬死于汉景帝三年,司马谈生于文景之世,与假解为同时人,见闻较确。以三十年为一代计算,由汉景帝三年(西历纪元前一五四年)上推二百四十年,为周安王八年(西历纪元前三九四年),在孔子死(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后八十五年,老子果于此时生,则其时代应与孟子相前后,孟子见梁惠王,在惠王三十五年,即周显王三十三年(西历纪元前三三六年),在孔子死后一百四十三年,惠王称孟子为叟,此时孟子若在六十岁左右,其出生亦在孔子死后八十年顷。倘以魏将段干崇为老子之子宗,则已在战国末期,去秦始皇不远矣。《史记·魏世家》载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战国策》载魏不胜秦,使段干崇割地而和,事在魏安釐王四年,秦昭王三十四年,即周赧王四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二七三年),去始皇元年只二十七年,此时在孔子死后二〇六年,在孟子见魏惠王后六十三年,则老子乃远在孟子之后。然《史记·庄子传》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载楚威王使使迎庄周,许以为相;《庄子》记与惠子之问答有八,《吕览》记匡章与惠子之问答有二;据《庄子·齐物论》及《徐无鬼》,则惠子死后庄子犹存;据《庄子·徐无鬼》“儒墨杨秉四”之说,则庄子犹得见少年公孙龙子之成名;由此可见庄子与孟子同时而年较幼。《庄子》各篇均无与老子会见之事,内篇《养生主》又明记老聃之死,则老子显然在庄子之前(近有人谓老在庄后,承袭庄子思想而发展之者;果尔则庄书明记“老聃死秦失吊之”以后,乃又有一老聃出世,承袭庄子而发展之乎?此谬见实不值一驳),决不能后于孟子,《战国策》颜斶对齐宣王已引老子语。因此,以宗之孙宫当魏将段干崇为妥。总之:《史记》既言老子之子为魏将,《文子·精神篇》亦引《老子》“秦、楚、燕、魏之歌异传而皆乐”之言,以燕魏与秦楚并称,应在战国之世;又《韩非子·内储说》上,有齐王问治国于文子之记载,文子乃老子弟子,生于齐称王以后,老子年代便不应前此过远也。《孟子》杨墨并称,杨朱当在孟子之前;《庄子》以后诸子无不称引老聃,而独不见于《孟子》(即庄子盛称老聃亦多在外杂篇,内篇仅三见,乃述其事而罕举其言,庄周盖未亲见老聃著述也),可见老子并不在孟子之前,虽与孟子同时(或年稍长)以其为隐君子之故,名亦未显于孟子生前也。孟子拒杨墨排神农之言,而未及道家或黄帝之言者,当时杨朱实道家之代表也。由此,吾人得以推定:

       老子即老聃,沛之隐君子也。生于周威烈王或安王时,在墨子之后,庄子之前,略与申子、惠子、孟子同时,与关伊同悦黄帝道术,著书上下二篇,言道德之意,今名《道德经》。

       关于老子略历,其比较可信者如此而已。

     《史记·老子传》又谓:老子去周至关,为关今尹喜著书上下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此一子虚乌有之事,亦由周太史儋入秦说献公之事伪变成。《史记》之后,复代有增饰,《史记》但云“至关”;葛洪乃谓为散关,且杜撰度关日期为十二月二十五;《列仙传》作者更赠老子以青牛车;后《列异传》作者,又夺车而强令老子“乘青牛而过”。《史记》但云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王弼、葛洪乃为之署名《道德经》。《史记》但云“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列仙传》作者更加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迹(今本作遮,兹以《史记》集解所引及索隐注作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列异传》作者又从而附益之曰:“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史记》但云:老子为喜著书而去,“莫知其所终”;班固《艺文志》增为“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列仙传》作者则又强令关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兹从集解引,今本《列仙传》作“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于是道士王浮遂撰《化胡经》一卷,由晋至唐,增为十卷或十一卷,唐时更有老子化胡图,至宋时乃附八十一化图于《化胡经》内;附会老子西去流沙化胡成佛之事日益増盛。

       其实,《庄子》内篇明记“老聃死,秦失吊之”,安有西游化胡之事。由《庄子·天下》篇观之,关尹似犹在老聃之前;合观《庄子·应帝王》及《吕览》“审已”篇、“下贤”篇,关尹子乃与子列子、壶丘子、郑子产同时;即令原本《老子》乃老聃自著,是否由于关尹之请,亦难确证;其他神话,更不足信。《化胡经》图虽经元朝屡次严禁之后而亡失,近年敦煌发见唐代《化胡经》残本,其第一卷中有如下之文:

              后经四百五十余年,我乘自然光明道
       气,以真寂境,飞入西那玉界,苏邻国中,
       降诞王室,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
       尼。转大法轮,说经,试律,定慧等法,乃
       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人天,令知本际。上
       至明界,下至凿涂,所有众生,皆由此度。
       摩尼之后,年垂五九,金气将兴,我法当
       盛。西方圣象衣彩,自然来入中洲,是效
       也。当此之时,黄白气合,三教混齐,同归
       于我。

       此辈热中化胡成佛之道士,以道教而窃取佛教故事词句,以杜撰《化胡经》已可耻矣;高谈化胡成佛,并印度佛教和波斯摩尼教之分别而不知之,益可悯矣。



                             三     老子著书

     《老子邻氏经传》四卷,《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均见《汉书·艺文志》,而早已散佚;《汉志》虽无二篇之说,而《史记·老子传》言老子著书上下篇,《汉书·扬雄传》赞亦言“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两汉通行本《老子》,其为上下两篇可知。宋时《老子》注家谓:刘向定著《老子》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或云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今本《老子》多为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然司马迁、班固所见《老子》是否如此分章,殊难确知矣。《老子》注家,据唐陆德明《释文叙录》所载,共有三十一家,陆氏《释文音义》所征引者,只河上公、王弼等十三家,此谅为陆氏所亲见者。《老子》古注之存于今而可信的,亦仅王弼、河上公二家。河上公《老子章句》四卷成于汉文帝时之说,自不足信,葛玄、葛洪以前未闻有此注,为其祖孙所作而托名河上公无疑。至唐时河上公注已有二本(陆氏《释文》中往往举河上本及河上一本之异文),历代河上本经文存于今而可考者,有唐代景龙碑之《道德经》及焦山定慧寺之老子经幢,宋刊河上公本(今在《四部丛刊》中),明世德堂本《老子》及《道藏》各本,日本所传旧钞河上公本有五种,法国巴黎图书馆亦藏有敦煌唐钞河上经注残本,诸本字句颇有不同,而上篇题道经,下篇题德经则同;惟日本旧钞本之存于大阪府图书馆者,每章只提行,不题章名(见武内义雄之《老子原始》),此或为河上本之原式。王弼《老子》本,只署《道德经》,与河上公本上篇题道经下篇题德经者不同,每章又无章目,与通行之河上公本一章为体道章,二章为养身章等亦异,故宋晁说之云:“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陆德明《释文老子音义》乃依据王注本,只分上下,不记章目,此为王本不分章目之证。现行之武英殿本及浙江书局本王注《老子》,虽非以道经德经为上下二篇,而标分章次与通行之河上本同。王注在河上本之前,两者字句之不同,显然为葛氏所校改者。二家所据经文,大体相同,所不同者,仅字句而已,此即魏晋以来流传于今日之今本《老子》。所谓今本,乃以别于淮南以前之本也;先秦及西汉各书所引老子之言,其章次及词句先后,多与今本《老子》不合,且有为今本所无者,可见太史公及淮南王所见《老子》必与王弼、河上之本不同也。

     《史记》所谓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之说,亦不足信。此书一部分,或为老聃自述,或为及门弟子所记。自古相传黄帝以来之成语即所谓黄帝之言,其中韵语部分,显留口口相传之迹;其余或为老聃所作;或为老聃后学所述;最后又羼入兵家言(如第三十章,三十一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皆是。自王弼以来已疑三十一章非老子所作),法家言(如第三章,十八章,十九章,五十七章,六十四章,六十五章,七十五章皆是。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二句,《意林》所载《慎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下,亦有之,一本作正文,一本列之注文。第七十五章,与《慎子》“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民富则重家,重家则安乡,安乡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贫则轻家,轻家则危乡,危乡则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义同),纵横家言(如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七十七章“功成而不居,”与《史记·蔡泽传》所引(周)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以久处”义同。第三十六章首八句,与魏策所引周书——当即《史记·苏秦传》所谓“周书阴符”,战国秦策作“太公阴符”,此纵横之类;至所谓“黄帝阴符经”,乃道家之类,朱子谓为唐李筌所作——“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义同。第四十七章与鬼谷之“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牗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义同。本章末二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与《意林》载《六韬》——庄子陆氏释文引“司马崔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汉志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阴符六韬或皆其篇名,惟太公在周如汉之良平,汉志列入道家是非。——“国柄借人则失其威。”义同。第六十一章亦策土语),使《老子》一书成为一部诸子大全,因此后世乃有“九流皆出于《老子》”之妄说。殷以前或仍为部落社会,即原始国家尚难言之,黄帝之言应无与治国明法;老子愤时嫉俗,亦志在复古;以此后起之儒法各家言,根本无与黄、老相通之理。不但儒之于道根本相非而不相承,即庄子亦非道家;近有人以儒墨老庄各派不同思想之分野,变为先后相承袭而次第发展之思想统系,以此推断其年代,谓老在庄后者,真是梦呓。九流同源,三教亦同源,今日又有儒释道耶同源之说,一切一切,都无差别,吾族好齐恶歧之性达此极端,欲求科学之发达,必自力除此思想笼统之病始。各家羼入《老子》,当在西汉之初,其理由有三:(一)《庄子·胠箧》篇及《韩非子·喻老》篇均已引“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二句为老子语;(二)司马谈已谓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三)《史记》老子著书上下两篇五千余言之说,当非凭空捏造也。《老子》亦如其他古书,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据《老子》以推断老聃年代,或据某章词义以推断《老子》全书年代,宜其支吾而难通也。竹简漆书时代,一人著书,自属难能之事,自《管子》《论语》以至《淮南子》,多为门徒宾客甚至后学所辑一家言,其书仍用本师之名,无所谓伪。若依据后代人著作之例(即以后代论,《康熙字典》亦非清帝自著),专以是否一人一时自著之书为真伪标准,妄疑古书,动辄斥为依托(自班固至今日),此事固大愚蠢;但如今本《老子》八十一章中羼入别家言者十六章,以至其词重复者十七:

            (一)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第
       三十四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七
       十七章

            (二)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第四章

              塞其兑,闭其门。第五十二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

            (四)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可欲,使心不乱。第三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二
       十四章

            (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二十二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

            (六)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
       二十二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
       六章

            (七)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五
       十五章

            (八)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
       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三十七章

            (九)知止所以不殆。第三十二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

            (十)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四章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
       十三章

            (十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第四十
       八章

            (十二)知常曰明。第十六章

              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

            (十三)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
       本也。第三十九章

              人之所恶,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第四十二章

            (十四)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第四十八
       章

              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第
       二十九章

            (十五)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二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
       第六十六章

            (十六)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
       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六十四章

            (十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
       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

              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第
       五十七章

              其义矛盾者七:

            (一)十八章言“六亲不和有孝慈”;而六
       十七章则言“我有三宝……一曰慈”。

            (二)二十章言“善之与恶,相去几何”。
       而七十九章则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三)三十八章对道、德、仁、义、礼以
       次薄之;而二十三章则言“同于道者道亦乐
       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
       乐得之”。殊非重道德而薄仁义礼之旨。

            (四)八十一章中言圣人处凡三十一,大
       抵皆至上人格之拟称,如《庄子》之言至
       人;而十九章则言“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五)同在六十四章中,始而言“其未兆
       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继而又言“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为”。依无为教义,前者显然非
       老子之言。

            (六)三十六章言“将欲歙之,必固张
       之;将欲弱之,必固疆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言“鱼不可
       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六十五章
       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此与三十七章、四
       十五章及五十七章“无为自化清静自止”之旨
       不合。

            (七)第七章言“以其不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十三章言“吾所以
       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三十三章言“死而不亡者寿”。这显然
       与五十九章所言长生久祝之道相矛盾。

       加以章句之错简,文字之讹夺,几至不可读,则不得不大加辨正也。今惟就《淮南子》以前各书所称引老聃之言以及见于今本《老子》而合乎黄、老道术者,辑成一家言,然后老子教义之真面目始可得而见也。




1937年6月1日《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第十一号

                                                        署名:陈独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23 12:14 , Processed in 0.038834 second(s), 21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