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吴稚晖说老实话! 蔡元培在两路党部演讲:“及国民军到上海……(共产党)当时主张攻入上海租界,使风潮扩大……于是拘捕共产党徒,风潮不致扩大。”可是事实上,当时共产党并没有攻入租界的主张(有多种宣言布告可证),这是上海市民所知道的;所以,国民党军队宣布解散屠杀总工会纠察队的理由,只好说是因为工人互斗。然而吴稚晖在书汪精卫铣电后却说:“我们老实不客气,自然提出反共产口号,自然围缴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枪械。” 华官委托捕房越界捕人 租界越界捕人,这是中国人素所愤恨的事。不料近来上海法租界捕房竟公然驾汽车直入南洋大学捕去学生一人,该校当局向捕房交涉,法捕房谓:“法租界巡捕入华界捕人,全系事前受中国军警当局之委托,而有此举动。”说要向外人收回租界的白崇禧,高唱民族主义的国民党,做出这种甘心断送主权的事来,他们和何丰林、孙传芳有什么两样? 为新军阀造机会 孙科报告讨唐内容谓:“若不将此极大之障碍扫除,即北伐成功,亦不过为一般新军阀造机会,徒使国无宁岁,民不聊生而已!”孙科这几句话说得痛快之至!可是贵党的军事领袖们,那一个和前几天还自称纯粹三民主义的忠实党员唐生智不是一样的货色? 蒋介石是向田中求婚吧! 从前替段祺瑞保镖的寺内内阁,实际上就是田中内阁。蒋介石此次赴日本,唯一目的也就是想求这位田中保镖;至于向宋母求婚,不过是掩人耳目的鬼话。 国民党仍难团结吗? 戴季陶是主张分共最早而最有力之人,他以为共产分子留在国民党内,则党员间共信不立,有碍党之团结。现在他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共产分子出去了,三民主义的信徒团结起来了。然而戴季陶最近致第一中大学生函,仍然是痛哭流涕的说:“谁知今日纠纷之深,已至不易条理,果全体同志,去其派别之感情,从事于实际建设之分工,则合作精神,当可日趋丰富,否则愈欲团结,而团结愈难!” 江南二老 汪精卫骂吴稚晖为“老狗”;钮永建自谓“老而不朽昏而不庸”,则分明是“老昏”了。前清两广陶总督幕下,有江南文武一对名士,一个吴稚晖办学,一个钮永建练兵;此时老狗与老昏,仍然是一对,可称为江南二老。 双包案的清党运动 在上海、杭州努力清党的陈希豪,现在以反对西山会议派的中央特委而被通缉,说他是假清党;在湖南、湖北努力清党的唐生智,现在也以反对南京中央而被讨伐,说他也是假清党。真清党,假清党,国民党这种双包案的清党运动,实在闹得人们头昏脑晕,一世也弄不清楚! 枪决大批共犯 某处“枪决大批共犯”,各报上差不多天天都有这样新闻。我们记着!复仇是人类的天性。异日如有“枪决大批国犯”、“枪决大批……犯”的事,资产阶级的学者们,切勿到那时忽然想起大喊什么集会、结社、言论、信仰之自由!大家都记着,毋忘今日! 横逆变成了神圣 去年今日,江浙商、教、新闻各界的绅士们,到处都把党化教育及青天白日旗当做两件最横逆的东西咒骂;现在国民党的武力征服了江浙,这两件横逆的东西,马上都变成了最时髦的东西,神圣的东西。这是很新奇的事么?一点也不新奇。被谁的武力征服了,便颂扬谁是太祖武皇帝,这班绅士们一向是如此。所以他们现在反某某党,反某某主义,都不成什么问题。 汪精卫行为不当 汪精卫既然决心反共,既然称蒋派及西山会议派为“反共先觉”,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和这班先觉们合作,而鬼鬼祟祟的跑到武汉,又跑到广东呢?所以,孙科大喊:“汪精卫行为不当!” 国民党眼中的革命成功 自从国民党清党反共,遏止民众的革命高潮,以前所得的收回汉、浔租界这一点小小胜利,英帝国主义者都要乘势推翻,国民革命的成功在那里?蒋介石在神户讲演说:“国民革命之大业,今已成功三分之二。”他显然是指中国三分之二的地方已经挂了青天白日旗。从前挂上五色旗便算是共和国成功,现在挂上青天白日旗便算是国民革命成功,哈哈!革命大业原来是如此吗?或者是国民党眼中的革命成功不过如此! 以国民党党员为限 凡在国民党政权之下的文武官吏及全体兵士,都照例要加入国民党,这种滑稽的办法,我们自不去管他。最发松的是:财政部的会计师注册章程,竟规定充任会计师者,以国民党党员为限。当教职员的虽无明文规定,事实却非入党不可。将来当医生的,做律师的,也难免有这样横霸的限制。我以为这样扩充党势还不痛快,最好由官厅令示通衢,凡行路者以国民党党员为限,庶几全国四万万人很快的都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党员! 1927年11月14日《布尔塞维克》第一卷第四期 署名:撒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11-23 03:18 , Processed in 0.034624 second(s), 21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