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近代教育家

2007-9-1 19:03| 发布者: 李银德| 查看:101268| 评论: 0|原作者: 李银德

摘要: 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桐城(今属枞阳县)人。父元甲,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曾被曾国藩聘为家庭教师。汝纶于同治3年(1864)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称 ...

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桐城(今属枞阳县)人。父元甲,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曾被曾国藩聘为家庭教师。汝纶于同治3(1864)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称“曾门四弟子”,又与李鸿章关系密切。先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他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并在两州开办书院,亲为讲授。后辞官不做,为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光绪28(1902)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派赴日本考察学制。是年冬,自日本返国,乞假回里,创办桐城县中学堂。次年春,县学堂规模甫就,汝纶竟以疾卒,终年64岁。


    汝纶自幼刻苦好学,穷研经史,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尤其笃好文学。他师承桐城派古文,又不囿于其义法,为文能在平易中,力追雄奇瑰伟之境,卓然成为桐城派晚期文学大师之一。其治学施教,以训诂通方辞,尤用力于评点校勘,为整理古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汝纶政治思想极其鲜明地倾向于洋务派。他认为我国有史以来,是“以文立教”,“周孔之教,独以文胜”。“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京力者比肩横肱坐立不俯屈也。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得欧美富强之具,而以吾圣哲之精神驱使之,以为最上主治法”。于是他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乐于和西方名流学者切磋交流新思想新科学,以为“国于瀛寰,强立竟存。政法到今,变古一新,有拘不化,岌乎危艰。”又说勺仁有实在本领,不足与外人相抵”。他竭力支持严复(几道)的翻译工作,替严译的《天演论》作了序言。  


光绪28(1902),汝纶以五品衔充大学堂总教习。后赴日本考察学制,是时,孙中山等正浪寓日本,积极从事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章太炎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鼓吹民族革命,留日学生报各赴会的达数百人,声势张甚。清廷驻日公使蔡钧请日本政府出动军警制止纪念会的召开,愈益激起留学生的义愤。其后留学生吴眺等数人因事触牾蔡钧,时汝纶适至日本,留日学生有望于汝纶,汝纶则极力支持,而蔡钧以汝纶左袒留学生,上报清廷。汝纶益愤,遂匆匆返国。


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原旨在于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振兴中国教育的先声,不意遭到恶势力的攻击排挤,不得巳只在家乡办了一所中学堂。他题桐城中学联云:“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槽粹,陶冶而成”,横联“勉成国器”。抒写了他革新教育,造就人才,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姚叔节题联云:“吴先生为天下人才谋,不得已施之一乡,其苦心可想,诸君子皆吾国神明胄,力学以竟于万族,看异日何如!”道出其中的苦心隐衷,识者惜之。然桐城中学近百年来化育甄陶,人才辈出,当年拓荒创始之功,人们是永念不忘的。


 

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城人,出身翰墨世家,曾祖邦基,赠朝议大夫。祖树章,太常寺典簿。父起升,议叙同知,亦名儒,受业于方东树、戴钧稀之门。其昶少勤学,习为古文辞。师事同邑方存之、吴汝纶。后经吴汝纶介绍受业于张裕钊。汝纶曾为诗通之于裕钊,曰:“得之桐城者宜还桐城”。裕钊亦引欧阳修语谓“老夫当让此人出一头地矣”。相互矜宠如此。然其学实得力于吴汝纶。及游京师,交郑东甫、柯凤孙,并进而治经。始以诸生,人资助河工,奖叙中书科中书,数应乡试不获举,乃以其学教授。清光绪21(1895),授经于安庆藩署中。23(1887)主讲庐江潜川书院。27(1901)授经合肥李仲仙家。30(1904),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时其昶誉望日隆,总督周馥,举经济特科,巡抚冯煦荐人材,宁州朱公荐硕学通儒,皆未应。宣统2(1910),始就学部聘,任编篡,后授学部主事。辛亥革命后去职。民国元年(1912),曾主安徽高等学堂。3(1914)入都主法政学校教务。袁世凯复辟帝制,遣使拉拢马其昶等名流,—壮其声势,陈说百端,其昶坚拒之,即日治装归。5(1916),复入都,应清史馆总篡之聘,日疲撰述,绩最著。凡一代名臣硕儒,遗闻轶事,搜求极勤,撰稿颇丰,褒贬矜慎,成《清史稿·儒林·文苑》各若干卷。15(1926),因病南归桐城。越3年卒,终年76岁。


 

姚永概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号,辛孙,桐城人。祖父莹,父浚昌。幼承家学;早著文名。年18补诸生。23岁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初在长沙王先谦江阴署中,校勘《续皇清经解》。继在杨州江入镜两淮盐运使署中充幕僚。光绪29(1903),安徽高等学堂创立,候官严几道()为监督,姚永概为教务长。32(1906),安徽设立师范学堂(后名安庆第一师范学校),任监督,评订规则,广购书籍仪器,择知名当世者为之师,于中西学无所偏徇,一时人才蔚兴。33(1907)赴日本考察学制。民国元年(1912),受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之聘,任该校文科学长。3(1914),应聘清史馆为协修,分任诸名臣传,每脱稿同馆叹服。7(1918),受聘为徐树铮所创设的北京正志学。校教务长。12(1923)卒,年S8岁。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而唏曰:“今海内学人,求如二姚者(指永概与其兄永朴),岂可得乎!”


    永概一生以兴学育才为己任,不愿为军阀效劳。段祺瑞曾聘永概为高等顾问,徐世昌招入晚晴选诗,概不就,曰:“吾如处女,少不字,老乃字耶?”他早年事方存之、吴汝纶、张廉卿,又与兄永朴、姨丈马其昶、妹婿范肯堂诸名士盘恒切磋,在文学上成就颇高。其诗文才气俊逸,尤工子诗。当时有“通伯文章权节诗”之语,被誉之为“皖之二妙”。著有《左传讲义》、《孟子讲义》、《东游自治译闻》、《慎宜轩日记》、《慎宜轩笔记》,《慎宜轩诗集》、《慎宜轩文集》、《慎宜轩文稿》、《辛酉论》、《桐城姚氏诗抄》、《尺牍选抄》、《慎宜轩古今读诗本》等(以上著作,安徽省图书馆均有收藏)


 

吴芝瑛


    吴芝瑛(18681934),女,字紫英,晚号万柳夫人。桐城(今属枞阳)人。其父宝三与晚清学者吴汝纶为堂兄弟,官山东郓城、阳信等县知县。芝瑛幼读经史,好吟咏,博览群书,尤好唐宋诸大家的诗文及历朝法帖。19岁嫁无锡廉泉,随夫居北京,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尝手抄《楞严经》一部,士林视为珍品。此时,得以结识秋瑾,情同手足。清光绪30(1904),秋瑾东渡日本求学,吴帮助筹措旅费,并在陶然亭为其饯行,并书大字以赠。不久,芝瑛离开北京移居上海。32(1906),秋瑾从日本回国至上海,在曹家渡小万柳堂访吴,叙其留学时的艰苦情状。席间,秋瑾拔刀起舞,歌声悲壮动人,芝瑛命女以风琴和之。3年(1907),秋瑾在绍兴遭害,吴冒死为其收尸,安葬在杭州西冷桥堍,并题墓碑“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并作“西冷吊秋”七绝四首。是年9月,御史奏请严惩,后经多方营救,加之中外舆论群起反对,才得幸免。吴以营葬秋瑾事,为世所称。攻诗文、书法。论者谓其事、其文、其书,堪称“三绝”。曾筹款救济江苏、安徽灾民。辛亥革命事起,上海民军组成,吴慷慨捐输助饷,并致书上海女子北伐队司令陈也月请婴。袁世凯称帝制,她置与袁氏旧谊于不顾,毅然授入反袁斗争。吴宝三仅芝瑛一女,父卒前遗家产万金,芝瑛奉命将全部遗产捐办鞠隐小学。芝瑛著有《帆影楼纪事》、《帆影楼旧藏画目》,并编辑《小万柳堂从刻》5种。此外,《桐城高甸吴氏字谱》艺文卷收录有她怀念吊奠秋瑾的诗10首。


 

                                 史推恩


    史推恩(18691942),字恕卿,号大化,桐城(今属枞阳县)人。家世儒素。弱冠成秀才。博览群书,精心研究经史和诸子百家学说。其文章为当时著名学者吴汝纶、马通伯所推许。曾得岳家资助,捐得武昌县丞一职,不及两月,即辞职。适桐城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在安庆创办桐城中学堂,任史推恩筹集学堂资金董事长。为筹集建校基金,史推恩不避艰阻,去征集桐城北乡姚王集牲畜税,及桐城南乡七家岭华陀庙香丸捐。这两地捐税收入,原本为地方宗族权绅把持,因此阻力甚大。史乃亲自督征,曾两次被权绅围攻毒打几至殒命。但他坚持斗争,终于把两处收入提归学堂经费。 


    清末官府豪门互相勾结,横征暴敛。里胥(征斗田赋的小吏)下乡,更增加乡民痛苦。推恩倡议革除积弊,到处奔走呼吁,身怀诉状,到南京两江总督端方面前拦舆投状。力与争持,历时一载,得以所陈办法定制,撤销里胥,由农民直接纳税,自是漕政改革,风动全省。


    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史推恩遂离开桐城赴安庆,联络革命党入,结识“同盟会”会员韩衍,加入“同盟会”。宣统3(1911),孙敏筠到达安庆。成立安徽省军政府,史推恩任财政司长。后参与创立“青年军”,韩衍任总军监,吏推恩任第二队队长。讨袁失败后,史推恩隐居安庆。民国2(1912),袁世凯的爪牙倪嗣冲带兵入皖,适有史姓某人挟嫌诬告,倪遂乘机逮捕推恩入狱,幸经多方面营救,才得脱险。他脱险后,由留日学生监督处派为留日学生经理,为留日学生筹募经费。从此,史推恩痛心军阀专横,更加坚决的致力于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如安徽“六二”学潮,争教育经费独立,拒绝军阀卵翼下之李兆珍省长,组织澄清选举团,推翻贿选之省议会。凡此诸役,史推恩皆躬亲其事。


12(1923),安徽人士群议筹建“安徽大学”,共推蔡晓舟为筹备主任,史推恩参预其事。史同汪菊友、戴荣生、史沛然等计议,筹款兴建东流与贵池两县梅壤的万兴圩,作为安徽大学校产基金。筹款业经就绪,工程正在展开,不料竟被军阀勾结东流县土豪劣绅罗构入狱。安庆广大青年激于义愤,冲进监狱,得以救出。

    15(1926)2月,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在安庆成立,史推恩任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商部长。16(1927),蒋介石在安庆策划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安庆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史推恩筹款7000元大洋(其中一部分是典卖其妻妆奁田产所得),支持数百名生活濒于绝境的省、市国民党党部和各公团工作人员,并掩护和支持了不少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脱险。


    大革命失败后,史推恩离开安庆,隐居桐城。17(1928)冬,他取道南京前往上海治疗目疾。到达南京后居在侄子史尚宽家。尚宽时为国民党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想为他在国民党政府谋一高级顾问职务。史闻之怒目顿足曰:“我一生清白自持,安能在此乌烟瘴气中求升斗之禄!”次日即启程赴沪。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走呼号,鼓励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抗战。时三子史伟(俊宽)在临清县率领抗敌自卫队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史推恩见其殉国事状之烈,仰天而笑曰:“吾有子矣”。四子史照(洪宽)及四女佩芸均先后奔赴延安,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三女佩蘅、六子史康当时在中学读书,也被送到皖东参加了新四军。


30(1941),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皖南国统区的数千名党员和进步分子,遵照中央指示,绝大多数转移到新四军区域,留下少数转入地下活动。为了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进行秘密活动,新四军7师政治部拨款7000元,交由史推恩出面;在桐城大关办了一个复兴商店,作为交通联络站。又在桐城中学设立了二个联络点,由他的胞侄桐中校长史化成负责,为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起了重要作用。


30(1941)1112日,史推恩在桐城晓礼庄岳家突然患病逝世。


 

                                     李光炯


    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字光炯,晚号晦庐老人。桐城(今属枞阳)人。父云村,官宣城教谕。幼承家学,年少即负文名。清光绪23(1897)举人。其时,闻同邑吴汝纶讲学于保定莲池书院,乃毅然弃科举业,负笈从游,学益进。后吴汝纶奉清廷之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光炯与当时名贤数人从之行。吴汝纶从日返国,创办桐城中学堂,他赞襄擘划,绩效尤多。29(1903)应聘任湖南高等学堂历史教习,继与该校数学教习无为卢仲农(光浩)等,在长沙创办安徽旅湘公学。时革命志士,云集长沙,以兴学为名,准备革命。湘人王先谦以“结党谋逆”,密奏清廷,指控黄兴、张继、周震麟、刘揆一等100余人。光炯素为湖南巡抚赵尔巽所敬,乃挺身抗辩,以全家性命为质,搜捕令因以延迟未下,革命党人得以从容销毁证据,赖以保全,然安徽旅湘公学终以环境所迫,于31(1904)迁至芜湖,改名安徽公学。刘申叔、陈独秀、苏曼殊、柏文尉、陶成章、谢无量、江彤候等咸集斯校讲学,宣传革命。又联络皖省各界爱国志士所创设之学校,如桐城之崇实、安庆之尚志、寿县之蒙养、芍西,怀远之养正,萃华等,并与日本东京同盟会本部以及南京,上海、安庆、合肥等地的革命组织,潜通消息。李光炯还毅然与柏文尉等“刺血为盟”加入革命组织岳王会。不数年间,长江中下游革命运动急剧发展。其后孙敏筠等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徐锡麟谋刺安徽巡抚恩铭、熊成基起义安庆等一系列震动全国的革命事件,都策源于安徽公学,推动力量以光炯为多。34(1908)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聘,赴滇办教育,凡所规划实施之大端。如设矿校,派遣学生赴比利时学矿,增设蚕桑课,分区设立师范学校,严禁教师吸食鸦片,选拔教师出国留学深造等,对云南教育与政治之革新,起了一定的作用。辛亥革命告成,孙敏筠督皖,光炯任督府秘书长,擘划大政。向对峙的南北军政分府,喻之以理,迫之以势,群枭归服,皖政统一。柏文尉继督皖,力挽光炯主持教育,光炯坚辞不就,隐居于枞阳鱼湖“抱壁精舍”,与同里方守敦过从甚密。袁世凯僭谋称帝,征命屡至,并派人携馈金200银元登门促行,光炯璧还不受,深夜趋避农民家中,月余不归,卒以病辞。暇时于湖堂啸傲之余,辄召子弟环立侍侧,出文天祥《正气歌》和诸葛亮《出师表》,口讲指画,慷慨激昂,已而掀髯高歌,声振屋宇。他穷居鱼湖,日惟以蔬菜自给。二日,乡人有袖千金为寿者,坐语移时,而不敢启齿。复怀以出,语人曰:“此老风骨凛然,吾侪小人,不敢以货财为礼也”。后出任安徽第一师范校长,正值军阀倪嗣冲执掌皖政,贪污腐败,民众敢怒而不敢言,光炯遂与刘希平、光明甫提请朱蕴山办《评议报》,以抨击时政,宣传革命。会一师学生姜高琦等请愿增加教育经费,惨遭屠戮。第三届省议会议员复多以贿得选,光炯慨然日:“督军拥重兵,上干国纪,下为民害”,毅然以废督、裁兵、澄清选举为己任,奔走京、津,豫、鄂,诉之舆论,请命中枢,前后4载,终获胜利。结果,督军被废,安武军被裁,军费削减,教育经费定为专款,贿选议员遣散。晚年专注于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常与蔡元培、陶行知、房秩五等晤面或书扎往还,互相磋商,探讨教育问题;民国8(1919),与桐城阮仲勉共同筹办了芜湖私立职业学校。16(1927)在枞阳创办宏实小学,附设图书馆,成人识字班、妇女班、农场、工厂等,推广乡村教育。绩效斐然。其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先后4次征辟,继而何健、方振武主皖,邀其出任省政府委员,皆以宏实小学方待擘划而不就。抗日战争爆发后;避乱入蜀。30(1941)48日病逝于成都。临终前留下遗嘱,散家财创设孤贫儿教养院。36(1947)由嗣临李相璞和女李相珏,将其遗榇由蓉运回枞阳,安葬于故居李兰庄侧陈家山之原。著有《屈赋说》、《国策扎记》、《阮嗣宗诗注》,《阮嗣宗同时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书。其他散佚稿件,60年代初,由其女相珏编成《晦庐遗稿》。


   

光升


    光升(18761963),字明甫,枞阳县人。清末秀才。光绪30(1904)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读书,追随孙中山派遣的革命党人赵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被开除学籍。后回皖执教于桐城崇实学堂。31(1905),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与章太炎,陈独秀等时相过从,经他们介绍,得以拜谒正在东京进行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并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宣统2(1910),学成回国,聘任安徽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兼政治教员。次年,武昌起义成功,柏文尉任安徽都督时,他曾应聘任都督府秘书。不久,即辞职与刘希平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并任校长。在此期间,以民主思想培育很多青年。“二次革命”时,他奋起响应,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失败后,被迫流亡宁、沪。流亡期间,经常为《新青年》杂志撰稿,后又任《戊午杂志》编辑,从事民主革命的宣传工作。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民国9(1920),安徽革新教育运动蓬勃兴起,驱逐各校反动校长声势日高,光升在广大师生拥戴下由沪返皖,出任他早年亲手创办的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不久,即与新任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李光炯和芜湖第五中学校长刘希平一起,联络全省教育界进步人土,组成安徽省教职员联合会,与省学联等进步团体相互支援,在安徽反军阀争民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1921),安徽现代史上著名的“六·二”学潮爆发,受到军阀倪道火良,马联甲的残酷镇压,学生受伤者达几百人,其中一师姜高琦,一中学生周肇基均受重伤。光升闻讯,即率教育界同仁数人,冲破军警包围,闯入省议会,目睹惨状,厉声痛斥马联甲,并用伞柄敲击马的脑袋,直至互挥拳掌。马令卫兵:“把他捆起来,拉出去枪毙!”光大喝一声:“你敢!”后学生闻之蜂拥而上,马慑于学生的强大声势才未下毒手。随即光与李光炯、刘希平等发起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动员安庆全市罢工、罢市,罢课,通电全国,控告军阀罪行。光升以一孱弱文人,敢于同手握重兵的军阀相抗衡,其无畏气概,在当时实属少见,因而深得安徽各界的敬重。此后,他在反刘·贿选省议员、驱逐省长李兆珍和废督裁兵的斗争中,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了与封建军阀誓不两立的大无畏精神,最终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13(1924),光升出席孙中山主持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5(1926)初,国民党中央指派光升、周松圃,朱蕴山、沈子修;常恒芳、史恕卿、黄梦飞、薛卓汉、周范文等9人为国民党安徽省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以光、周、朱为常务委员,主持党务。他们在领导全省人民开展支援“五卅”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和支援学界反对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斗争中,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同时,还开展对安徽省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斗争。-北伐战争开始后,军阀陈调元(皖军总司令)大举镇压革命势力,临时省党部被迫撤至上海,后转移武汉。16(1927)春,北伐军先头部队抵达安庆,临时省党部迁回,光升随返安庆,主持筹备召开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叛变,320日,蒋介石来到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变随之发生。在事变中,光升不惜身受殴辱与国民党右派作激烈斗争,面对蒋介石指使其特务处长杨虎一手制造的白色恐怖,光升毫不妥协,率各市县代表前往武汉,继续召开省“一大”。正式成立了省党部,选举出执委20多人,其中约半数是共产党员。光升当选为三名常委之一。“四·一二”上海反革命政变后,光升和一批左派人士遭反动派通缉,他避居武汉,继续与共产党人合作,愤而著文,猛烈抨击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行。至“七·一五”蒋汪合流后,光升再次被通缉,被迫流亡上海。


18(1929),光升应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之邀,前往广州。21(1932)“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光随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在上海,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顾问,当时19路军的重要文告、通电等,多出自光升之手。后因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愤而回皖。其时吴忠信任安徽省主席、光为省府委员。此后,他还参加了22(1933)李济深等发动的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和24(1934)陈济棠和李宗仁联合反蒋的“两广事变”。


    26(1937)抗日战争爆发,光升即投身统一战线抗战活动。他应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宗仁邀请,赴战时省会立煌(今金寨县城)参加“第五战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宣传部长。同年秋,赴武汉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武汉沦陷后,他辗转入川,寓居江津县德感坝。在各界参政会上,他必直言抨击重庆政府消极抗战政策和贪污腐化现象,呼吁当局实行民主政治,依靠民众,团结抗战。在此期间,他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同盟”。34(1945)秋,抗战结束,光升由川回皖,任省通志馆馆长。


解放后,他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人民政府代表大会代表、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省教育厅厅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196311日在安庆病逝,终年88岁。


光升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进步民主人土,也是一位业绩卓著的教育家和有造诣的学者。他曾参与创办安徽江淮大学,芜湖私立职业学校,执教于安徽江淮大学、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三农校、浮山中学以及桐城学堂、崇实学堂。培育了许多德才兼备的青年人,他博学多才,对法学造诣尤深,著有《法治救国论》,也擅长古典诗文,深谙申、韩诸子之学和音韵训诂,著有《论文诗说》、《语故》、《音韵通论》等书,惜俱已散失。


   

房秩五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以字行,晚号陟园老人。枞阳县人。清末秀才,光绪28(1902)至安庆蔡家教书,结识陈独秀(仲甫)等进步人士。其时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不到一年,帝俄又与清政府订立密约,妄图独占东北三省。秩五遂与陈独秀、葛温仲、潘晋华等经常聚会,纵谈时政,疾首蹙额,并参加了陈独秀在安庆创办的藏书楼讲演会,后遭清廷通缉。同年秋,吴汝伦(挚甫)以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名义赴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在安庆创办桐城中学堂,自任堂长,邀房秩五为学长。29(1903)3月,房秩五与陈独秀等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安徽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也是“五四”运动前10余年率先使用白话文的报纸之一。主编陈独秀,房秩五负责教育栏。30(1904),赴日本留学,攻读速成师范科。次年夏,李光炯,卢仲农创办的安徽公学要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电邀房秩五回国主持其掌。房秩五遂回到芜湖。其时陈独秀也在芜湖,于是他们继续兼办《安徽俗话报》。不久,他被聘任为桐城中学堂学监,后为安徽教育总会干事,安徽提学使署学务公所文案。


    34年(1908)春,秩五应友人许世英(静仁)之邀赴奉天(今辽宁),先后在省旗务司,民政司、造币总厂任文案。宣统3(1911)春,任《东三省日报》主笔。秩五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时弊;为当局所敌视,是年10月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出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下令禁止各报刊载这一消息。但秩五为。维护正义,毫不顾忌,于禁令发出两天后,便在《东三省日报》率先登出这一消息。赵怒不可遏,遂调外城统领张作霖进城任保安司令,严密监视报馆。1120日,又派便衣特务20余人闯进报馆,捣毁机器设备,打伤馆员2人。旋有大汉七八人破门而入秩五卧室,将他劫至院中,用铁棒猛击其左臂,声言:“你乱写文章,今日把它打断,看你能写否?”秩五痛不能支,倒卧于雪地,打手们则呼啸而去。报馆同人急送他去医院抢救,则臂骨已折。后在友人帮助下,辗转潜往天津治疗,才兔于难。


    民国元年(1912)许世英出任司法总长,邀他到北京主编《司法公报》。5(1916)许世英任交通部长,聘他为交通部视察。10(1921)秋,许世英出任安徽省长,秩五出任芜湖道尹,为澄清贿选省议员事,往来奔走于芜湖安庆之间,于安徽政局的稳定作出了贡献。12年(1923)回到家乡浮山,此后即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开办浮山中学。


    浮山是安徽江淮之间的名山之一,岩洞灵奇,峰峦秀美。秩五的故居与山隔河相望。早年他就有在浮山创办学校的夙愿。经他发起,各界人士赞助,就地募捐,先于14(1925)初办起了浮山小学部。以后他亲赴京、津、沪、宁等地募捐13000余元,于17(1928)初开办了初中部。学校所聘教师不少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四·一二”事件发生后,上海、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很多来浮山避居或者进行斗争,其中有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孙炳文的夫人任锐及其子女,以及陈雪吾,周新民、童汉章、章逐明、朱蕴山等。房秩五以其地位和声望,出全力保护革命同志。同时,中学也培育了不少革命人才。30(1941)日本侵略军轰炸浮山,校舍被毁。房秩五曾多次到上海等地募捐,并得到在香港做赈济工作的许世英的资助,重建校舍,恢复旧观。34(1945)又增设高中班。


房秩五晚年算“亦浮庐”于安庆。1951年,他以特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的看望和奖励。此后,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1966年卒于安庆,年90。早年译有《教育心理学》,著有《浮渡山房诗存》。


 

孙闻园


    孙闻园(18801970),又名孙吴,字文园,桐城人。初在桐城学堂毕业,清光绪32(1906)被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博物科习生物。学成回国后,先是在安徽省立师范任教。民国元年(1912),任桐城中学校长。在校6年,遴选教员,广购图书,造才甚众。13(1924),再任校长。于是周览故址,在校园内开辟一环境幽雅之公园。园内因溪穿池,推石为山,作东西地球形,又命地理教员精心设计,分为四部分,—为世界地形,一为中国地形,一为安徽地形,一为桐城地形。其间建爱景亭。园中矗立石柱一根,上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浯,并六朝人文句,为书法家方盘君擘窠书。周围花木成行,  风泉相应。此举首开县城新风尚;为学子和在城居民创设一公共游览场所。时人姚仲实评之日:“土来学者,人治其业,而治不纷;出误其神,而情不荡,张驰之术,两得之矣。”


4年之后,闻园离开桐城中学,先后任宣城中学教务主任、安庆第一师范教务主任、凤阳中学校长和安庆高级中学校长。


闻园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江淮,为安徽教育界之前辈。尤其关心乡梓,为发展家乡教育呕心沥血,贡献卓著。抗日战争时期,柯城沦陷,闻园避乱叶家湾。28(1939),他受命筹建省立第二临时中学于桐城黄甲铺。此时他虽年届60,仍不辞艰苦,日夜奔走。未几成立,他首任校长。其地在考老峰下,距县城30里。—时耆德硕学,皆集其中。招收远近学生数百名。他还四方奔走呼吁,与县内大户宗族、士绅磋商,动员用公堂田租作校产,创办私立中学。在他的倡导下,桐城先后办起了笃山、高甸、天城、孟侠、麻溪女中等10所私立中学。当时还有浮山中学、宏实小学等皆举他为董事长。凡立案筹款、兴建校舍、延聘教师等,莫不尽力扶助。历时10年的彩、立中学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缓解了当时青少年就学的困难,又为建国后的县内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他在教育界的影响和身望,国民党当局曾举他为县参议长。


闻园在兴办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与实际结合,努力提倡新学。选聘教师注重真才实学,教学内容,加强自然科学学科教学,节假日亲自率领师生外出采集标本,教学仪器除购置外,还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务之暇,亲自参加劳动,在公园假山前,他题写“劳动神圣”四个大字,与师生共勉。


闻园力人刚直,主持正义,爱护青年学生。10(1921),他在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导主任。这年62日,该校学生姜高琦为增加教育经费到省议会请愿,惨遭军阀杀害,闻园与史冠冰、光明甫等人到省议会与反动军阀马联甲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21(1932),闻园在凤阳中学任校长,特务持蚌埠警备司令部的通辑令,要拘捕已暴露共青团身份的学生张平,闻园挺身而出,一面与特务周旋,一面暗中派教务主任孙伯珩通知张平拯脱。   


建国前夕,闻园赴武昌珞珈山,移居次祥钟处。建国后,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1950年春,赴北京与郭沫若、沈雁冰以及他的学生朱光潜一起酬诗作文,祝贺新中国的诞生。1961年应邀参加国庆12周年天安门观礼,又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颐和园。平生好游,老而弥健。年86,仍游南岳,登祝融峰,又游广州。1970年病逝于武汉,享年91岁。有子三,长子早卒。次子祥钟,武汉大学教授。次子祥麟,供职中国科学院。


 

刘贻燕


刘贻燕(18841996),字式庵。怀字人。幼随婶母在安庆清节小学读书,后进安庆求是学堂。毕业后赴英留学,入格拉斯哥大学。回国后于民国11(1922)在大渡口创办工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后到北京农大、北京大学任教授、讲师。16(1927)后,任浙江雀建设厅技正,浙江省水利局局长、杭州铁路局副局长。21(1932)后任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兼安徽省公路局局长,先后主持修通安徽南北几条主要公路交通干线,建立省内公路交通网,并完成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27(1938),到重庆任经济部专门委员。次年任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校长。29(1940)任西康省建设厅厅长,主持修通康(西康)(云南)公路。35(1946)回安徽,任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署长,兼任安徽省建设厅,主持修复省内干线公路。37(1948)任黄泛区复兴局局长,修复黄河决口。建国后,1950年在上海捞子木材公司任稽核。1951年任中挛部中国建设总公司上海办事处总工程师。1953年在中央建筑工程部上海建筑队、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任总工程师。1954年因患中风离职。t956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664月病故,葬上海万国公墓。


 

                                   王星拱


    王犀拱(18881949),字抚五,怀宁高河埠人。幼年丧母,父亲厚旗是个秀才,终生以塾师为业。星拱同晦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小时因家贫就读于外祖父刘家,后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清光绪14(1808)考取安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派赴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留学获硕土学位。民国5年(1916)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理科学长。他曾与沈尹默、陈独秀、钱玄同,程演生等共同提议组织大学俱乐部,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五四”运动时,陈独秀、李大钊刊印《北京市民宣言》斥责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王星拱与高一涵、程演生等分头秘密散发这个宣言,事后还掩护陈独秀化装离开北京脱险。10(1921)安庆爆发“六二”学潮,王星拱与在北京的安徽教育界人士张东野、杨亮功、苏雪林等9人,支持安徽到北京请愿的代表据理力争,使教育经费得以增加,并允许独立管理。不久,他离开北京,到南京任高等教育处处长。14(1925)到武汉大学任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8(1929)6月应安徽省政府延聘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25(1936)6月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兼武大新校舍(珞珈山)建筑筹备委员会委员。22(1933)6月任武汉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27(1938)2月,他在交通运输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率校西迁四川乐山,和师生同甘共苦,坚持办校。他曾拒绝国民党在校内建立区分部,保护过不少进步师生,支持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壬星拱早年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常有往来,从自然科学方面,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在武汉大学工作的十几年,经历学校筹备、建设全过程和8年抗战艰苦岁月,其办学思想开明,主张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世界上进步的大环境的需要,要起到创造环境、改善环境钓作用,主张高等教育要向综合方向发展,重视基础课教育和摆正理论与应用的关系,要求学生用功读书,锻炼身体,做到“德,智、体、美”四育齐头并进。他对各种学派一视同仁,校内学术思想活跃。   


34(1945)7月,任中山大学校长。36(1947)该校不少学生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活动中被捕。王星拱多次向广州军政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均遭拒绝。于是他忿然离开学校至香港发表公开讲话,旋归安庆,后国民党高教部连续来电要他去台湾,他都予以拒绝。1949108日,病故于上海。著有《科学概论》。


 

程演生


    程演生(18881955),安徽怀宁人。曾留学英、法、日诸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土学位,并任该院研究员。回国后,历任安徽省第一师范、安徽大学校长和安徽学院院长,以及暨南大学教授。北伐战争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员,抵法国、土耳其、阿富汗、比利时和泰国等国考察教育、政治、经济工作。民国22(1933)任安徽大学校长兼安徽省通志馆副馆长时,与馆长江彤候编印《安徽从书》六期,计71种著作。抗日战争时期与李季,王独清编篡《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解放后改为《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于19551988年曾几次再版)。当时,汪精卫伪政府想利用他的声望和学术成就,曾多次派人上门敦请出来开办大学或任更高职务,他为爱国心所驱使,不甘助纣为虐而就伪职,冒着生命危险,迁至安庆,从事抗日工作。主要著作有《皖优谱》、《清代黄山文字狱考证》,《颐和园(园明园)图考》。


   

赵纶士


    赵纶士(18901950),原名恩承,太湖县岔路乡雷家墩人。


    纶土早年就读于安徽省高等学堂。在校期间,积极投入反清活动,参加了振兴中华为宗旨的“青年学会”。民国2年(1913),在安庆主持成立“青年学会太湖支会”,并亲自为该支会“题名录”撰写序言,要求青年“趋向同,举止同”,与“全国青年抱同一之旨趣而赴之”。高等学堂毕业后,曾任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导主任,省教育厅视学,徽州师范学校教员等职。又曾到菲律宾及南亚各国考察过教育。

   

    抗战爆发后,安庆六邑联中迁到太湖,纶士出任校长,亲率学生创校舍, 三年建高中部教室14间,初中部教室兼宿舍60多间。纶士指校园里的竹子告诫学生,只有努力读书,方能早日成材。这期间,纶土还被选为第五战区太湖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在寒暑假中,曾组织学生到本县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28(1939),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下令解散各地抗日群众组织,纶土将“动委会”中的共产党员孙觉,李文涛掩蔽在六邑联中教学,后又安全地转移到皖北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六邑联中回到安庆复校,纶士仍为校长。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曾把机枪架在校大门口,胁迫学生跟他们逃往江南,但纶土对学生说,“不能跟他们跑,要留校坚持上课。”终使学生们安然无恙。


    建国后,赵纶士出任安庆专署和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奔赴灾区,组织灾民自救,并赴上海等大城市,募集钱款物资,支持安庆地区恢复生产。1950年,赵纶土病故,葬县城东回龙寺。198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了“安庆六邑联中校长赵纶士先生之墓”的墓碑,学生孔凡礼撰写碑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22 21:47 , Processed in 0.039397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