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独秀精神"的殉道意义 一一纪念"独秀"笔名110周年

2024-11-12 15:02| 发布者: 多声| 查看:10238| 评论: 0|原作者: 撒翁之犬(杨林)|来自: 公众号:实庵之地

摘要: 这个世界上,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个体,它们、他们会脱颖而出,率众前行。 说起"陈独秀"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但他什么时候开始用的,而原来叫什么名字,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此 ...


这个世界上,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个体,它们、他们会脱颖而出,率众前行。


说起"陈独秀"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但他什么时候开始用的,而原来叫什么名字,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此外,"独秀"这个笔名有什么意义,议论者不多,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

19141110日在《甲寅》杂志第1卷第4号上,陈独秀先生首次用"独秀"笔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距今已整整110周年了。


 陈独秀:官名陈乾生,谱名陈庆同,字:仲甫,号:实庵。生于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廿四(1879109日)辰时,出生在安庆城内。

 在用"独秀"这个笔名之前,曾用过:陈由己、三爱、熙州仲子、盛唐山民、女媭小弟、CC生、独秀山民、独秀。当然,"独秀"笔名之后,还用过不少笔名,据研究者称,前前后后有笔名六七十个之多。从这些笔名中,我感受到"独秀精神"的缘起,以及陈独秀思想发展的一些痕迹。


 据任建树先生的上海人民出版社《陈独秀大全》中第八页至十一页关于这几个笔名的解释:

 陈由己:19029月,陈独秀第二次东渡日本留学,这次为自己取名"陈由己",这年他在东京加入留学生界最早的革命团体一一青年会时,就是用的这个名字。这时陈独秀已经从康梁派转向了革命派。回国以后,协助章士钊编辑《国民日日报》,鼓吹革命,并在该报发表诗文,署名由己。陈独秀将署名由己《题西乡南洲游猎图》七律,手书条辐赠刘师培。刘在诗下题:"由己,由己,由一己所欲。"

 三爱:1904年、1905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主办《安徽俗话报》,开通风气,启迪民智,力主反帝爱国,在该报发表了约50篇文章,均署名"三爱""三爱"的含义大约是爱祖国、爱科学、爱自由。

 女媭小弟:陈独秀青年时期,曾自篆一印章,曰"女媭小弟"。女媭是屈原的姐姐。陈独秀自譬屈原,可见其忧国忧民之情深。

 CC生:是1913年出版《英文教科书》的署名。

 独秀山民:19147月,也是陈独秀最后一次去日本。他到东京后进雅典娜法法学校学习法,同时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年1110日该刊第一卷第四号上发表的《<双枰记>》,即署此名。

 独秀:同期《甲寅杂志》还载有《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署名"独秀"


  《爱国心与自觉心》(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开篇写到:

 "范围天下人心者,情与智二者而已。伊古大人,胥循此辙。殉乎情者,孤臣烈士,游侠淫奔,杀身守志,不计利害者之所为也。昵于智者,辨理析疑,权衡名实,若理学哲家是矣。情之用百事之贞,而其蔽也愚;智之用万物之理,而其蔽也靡。古之人情之盛者,莫如屈平,愤世忧国,至于自沈。智之盛者,莫如老聃,了达世谛,骑牛而逝。斯于二者各用其极矣。

今之中国,人心散乱,感情智识,两无可言。惟其无情,故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之无爱国心。惟其无智,既不知彼,复不知此,是谓之无自觉心。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二者俱无,国必不国。呜呼!国人其已陷此境界否耶? "


关于陈独秀这个名字,还有一个趣闻,19532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来安庆,曾就陈独秀这个笔名的由来,问过安庆的地方领导,是先有陈独秀,还是先有安庆的独秀山。领导忙解释说:是先有独秀山,后有陈独秀这个名字。


安庆这座城市南临长江,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山,山山有其名,为什么他独独选中了独秀山为自己命名呢?我个人理解,他以"独秀"为名,是他愿做领头之人,来对当时落后社会、文化的改造,以及再创文明的信念与决心。


1901年陈独秀初次东渡日本出国学习,到1914年最后一次出国回归,十几年时间,经历了大清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他都是参与其中,结果,社会的乱象现实让陈独秀非常失望,这与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相差甚远。十几年的社会体察,使他明白落后民族国家的根源在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与先进西方文化的宣讲,他认为这是首要任务,更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1914年,正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进步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彷徨苦闷的时候,也是陈独秀在酝酿创办《新青年》(翌年九月出版)及发动新文化运动的时期。


上海许纪霖教授在他的《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文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一般的启蒙者只会写理性的文字,但陈独秀的文章如同晚清的梁任公,“笔锋常带情感”,极具激情与感染力,而且比梁启超更为自信而独断,说一不二,他的语言风格不是说理式的,而是宣喻式的,如同一位传教士的布道,很能俘获一般青年大众的心灵。其二,陈独秀不仅是一般的宣传家,而且像阳明学的志人那样,有“致良知”的道德勇气,愿意为自己的“主义”而献身。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烈士般的宗教精神,囚禁在北京看守所的日子里,他无书可读,手边只有一本圣经,按照胡适的说法,“他本是一位很富于感情的人,这回读了基督教的圣经,很受感动”,“使他感到一种宗教的需要……抱着这种新宗教热忱的陈独秀,后来逐渐的走进那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新宗教”。正是陈独秀传教士般的思想魅力和烈士般的实践人格,使得他在五四时期成为众星拱月的人物、当仁不让的领袖。"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员,陈鼓应先生在《尼采和陈独秀的文化观比较》中写到:

 "尼采和陈独秀都可说是典型的悲剧性的人物。这里所说的“悲剧”,是尼采特殊意义的解释。悲剧是对苦难人生的反抗,在人生历程中,历尽坎坷,但要能以战斗不 息的精神克服重重障碍,斩荆披棘开创新路。从这看来,尼采的一生,以坚强的毅力在病痛中创作,孜孜不息地为文化理想奋斗,“以血写作”的名言(见《查拉图 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读与写》)道出他一生从事创作的苦心与尽力。从他作品中所展现的旺盛的思想生命,可以感知其悲剧豪情之光芒四射。


 反观陈独秀的一生,其成就不在诗文创作,而在其作为时代代言人的感人论说,以及其投入于实际政治改革运动的献身精神。从某方面来说,陈独秀的悲剧性尤胜于 尼采,他所面对的现实环境的险恶程度实千百倍于尼采的处境。他一生因持不同政见而被捕5次,当他第五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时,律师章士钊曲意为他辩护以求减 刑,但他起立声明:“章律师的辩护,全系个人之意见,至本人之政治主张,应以本人之文件为根据。”接着他发表了自撰辩诉状说:“自予弱冠以来,反抗清帝, 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他慷慨陈词,大义凛然,他的辩护内容和他所表现的道德勇气,实胜过苏格拉底的 《辩护书》。这位“冲锋陷阵的启蒙大师”,在给鲁迅的信上说:“我无论如何挫折,总觉得很有兴致。”他晚年撰文说:“我半生所做的事业,似乎大半失败了, 然而我并不承认失败……我们还是要继续抗战”(1937年撰《准备战败后的对日抗战》)。他性格倔强,如其诗句中所述:“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作为 一个“终身的反对派”,终其一生不屈不挠地坚持理想与原则。


 陈独秀和尼采所奋斗的理想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不屈的悲剧精神,则在各自的生命中同放异彩。"

 中国有句俗话:"独秀于林,风必摧之",其意不言而喻。用"独秀"作自己的笔名,可以看出陈独秀先生的决心与勇气。这种不怕牺牲,追求科学、民主、自由,追求社会文明进步的献身精神,自然也就有了殉道上的意义。

                                      一一撒翁之犬                                           2024.11.10 修改于2024年11月10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22 21:47 , Processed in 0.031077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