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无辩”寂寞

2009-12-19 12:54| 发布者: 西城大官人| 查看:10320| 评论: 0|原作者: 何诚斌|来自: 安庆日报

摘要: 陈独秀说:“除却文章无嗜好,依然白发老书生。”然而,他的晚年却是在无边寂寞中度过的,寂寞于没有辩敌,也没有辩友。他埋头于整理《小学识字教本》,多么想让自己的思想浸淫其中。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 ...
      陈独秀说:“除却文章无嗜好,依然白发老书生。”然而,他的晚年却是在无边寂寞中度过的,寂寞于没有辩敌,也没有辩友。他埋头于整理《小学识字教本》,多么想让自己的思想浸淫其中。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思想者,一个英勇的辩士,无疑是欠缺的,窒闷的,抑郁的。他在寄沈尹默的诗中写道:“村居为爱溪山尽,卧枕残书闻杜鹃;绝学未随明社屋,不辞造懦事丹铅。”

 

  推崇“德先生”与“赛先生”的陈独秀一向爱辩,敢辩,善辩。通过与人辩论保持思想的鲜活,“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敬告青年》),活跃的思想,以辩说的管道喷发,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他希望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民主又绝不是独白与话权的霸占,它需要更多人乃至全民的参与。新青年应该走到时代前沿,为主义和主张去倡言论辩。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鼓励青年“情与情、心与心、爱与爱的碰撞”。对于国家是实行民主化的社会主义,还是执行无政府主义,或者搞君主立宪制,他与各种势力辩论;对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他与周作人论辩;对于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冲突何在,两党能否意识形态并存与政治利益合作,他在上海、广州与孙中山面对面的辩论,他觉得孙中山的某些观点有道理,于是作出退让、妥协,以促成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出台。

 

  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一个充满书生意气的辩士所能掌握的,严峻的现实让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戴上“托派”的帽子且在政治辩坛上把“第一辩手”的位置让给团队中其他“辩手”继续与对手辩。在党内,他坚持自己的“发言权”,可1929年却因在中东路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这时候的陈独秀仍没有丢掉自己早年所提倡的“意志顽强,善斗不屈”的精神,他写《献诗》道:“我的灵魂飞上了九霄,俯瞰人间的群众颠沛如涛,宛如被射了双翼的群雁,垂死的哀鸣,血泪滔滔。那畜辈的良心早泯,只知把民众作肉食血饮;我们要恢复固有的幸福,呀,但有我们自己的觉醒。”

 

  大革命的失败迫使陈独秀离开政治舞台,走向了人生的秋季。失去权力不会使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寂寞,失去朋友也不会使一个真正的书生孤独,可思想的出口被堵住,体现民主祈求与自由愿望之“辩”的形式远离他的生活,无疑是他最大的寂寞。

 

  他终于又等到了一次辩论的机会,尽管是以被告的身份辩论。1933年4月15日,民国政府认定陈独秀“危害民国罪”,在南京公诉。审判长问陈独秀为什么要推翻国民政府?陈独秀辩道:“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占东三省,采取不抵抗主义,甚至驯羊般跪倒在日本人之前媚颜投降,宁至全国沦亡,亦不容人有异词,家有异说。……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应该推翻?……国民党以刺刀削去人民权利,以监狱堵塞人民喉舌。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应该推翻?连年混战,杀人盈野,饿殍载道,赤地千里。老弱转于沟壑,少壮铤而走险,死于水旱天灾者千万,死于暴政人祸者万千。工农劳苦大众不如牛马,爱国有志之士尽入囹圄。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应该推翻?……”

 

  陈独秀法庭辩论,有数千言,非常精彩,驳得审判长无言以对,同时博得观众的称赞,觉得他说出了大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旁听席上,有人点头,有人微笑,有人小声细语:“对,言之有理。”这是陈独秀最后一次畅快淋漓的雄辩,且作为经典写进历史。曾几何时,党内的路线问题,导致陈独秀的“辩声”黯然下去,他失去了与之呼应的辩友,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大节不失”与其说是与政敌、不如说是与自己辩论的胜利。

 

  接下来抗日战争爆发社会焦点转移,张国焘找到陈独秀,想借他这块招牌组织一个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断然拒绝。胡适想请他到美国去写自传,他也没有答应。周佛海、张伯苓等人拉他进国防参议会当议员,他仍是一口拒绝。陈独秀不同于中国古代那类到处捞好处的游说之徒,而是如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辩士———以充满激情的辩论来增长知识,发现真理;以大胆的批评来审察行为,纠正错误;以不同的观点对话,来启迪智慧,寻求沟通,达到“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新青年》)。

 

  当代理论家林非说:“陈独秀由‘个人的人格’而外铄,趋于考虑社会政治制度的问题,用属于近代社会群体所需求的民主主义原则来鼓舞‘个人’的进一步觉醒,企图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从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中挣脱和解放出来,滋长出近代文明的大树,这对于更好促使人们的个性解放来说,无疑是注入了重大的思想营养。”(《鲁迅和中国文化》)

 

  在四川江津的日子,陈独秀感到没有他辩说的空间,只得深居简出,接受寂寞。偶尔参加宴会,他沉默寡言,难见笑容。陈独秀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文字与音韵学的研究。他写信给台静农说:“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乌烟瘴气之思想,也最足毒害青年,弟之欲于此二者各写一有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功。”陈独秀临终前在《小学识字教本》下卷中写的最后一个字竟是“抛”字!写完这个字,透露了他什么心境呢?

 

  早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不甘于寂寞;到此,为了人格与尊严,他又甘于寂寞。陈独秀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24 05:54 , Processed in 0.037059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