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来源 一、马克思学说是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十月革命以后,陈独秀顺乎时代潮流,毅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消化吸收,以此为思想武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根据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理解,陈独秀比较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弊端,阐述了中国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他认为,在财产私有制度之下,“这个随着资本集中产业扩张而集中而扩张的无产阶级,必有团结起来,夺取国家政权,用政权没收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毁灭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之一日”。[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陈独秀以此为武器探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他在文中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为科学的不是空想的,正因为它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溃,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观上主张当然的理想。”[2]正是有唯物史观的指导,陈独秀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才发生了变化,由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转变到主张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思想。 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及苏俄的革命与建设活动对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专门通过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认为中国将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之时期中的革命的反帝国主义的政府。为实现这一向非资本主义前途过渡的任务,必须“利用国家机关,没收土地,减税,并给农民委员会以实力”,“归根到底必须做到没收土地给农民,并实行土地国有”,同时要“逐渐没收属于外国资本的铁路、租界、工厂、矿山、银行、企业等”。[3]这些决议和指示推动了陈独秀在经济上主张保持四种经济成分并行的新型造国方案的形成,从而使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陈独秀曾多次分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需要一个过渡阶段,不是一蹴而就的,“无产阶级开始建设的时候,即在产业充分发达的国家,也不能没有一种过渡的经济,才能渡到实行废绝私产,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何况半亚洲式的俄罗斯;所以此时苏俄采用的经济政策在社会革命之经济改造的过程上,正足以证明客观上的必然性,也足以证明科学的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的理想不同”。[4]苏俄的经济发展体制,为陈独秀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前途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范例,使他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对国际、国内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是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陈独秀始终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到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察,他认为:“现在的世界的经济是整个的东西,国际间都有密切的相互影响。”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下,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然带有开放性的特点。 但是,陈独秀对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有个过程。中共一大期间,他忽视了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忽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性,提出直接在中国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中共二大后,陈独秀认识到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以中国资产阶级幼稚的现状,断然不能在短期间发展到能够应付中国急于开发实业的需要”。因此,陈独秀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以客观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刻把握,特别是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他说:“经济的改造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5]他始终认为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他认为,中国发展经济必须采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他说:“吾人的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6]“中国必须发展工业,但同时必须使重要的工业都是社会主义的,不是私人的,如此中国底改革才得着西洋工业主义的好处,免得他们那样由资本主义造成经济危殆的短处。”[7]由此可见,陈独秀不但用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且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弊端和问题。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他说:“除了古代社会,我们所知道的逐渐进步的经济制度主要的只有三个:封建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代替封建经济制,人类社会生产力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从中国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基本国情出发,认为从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的必经阶段。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里,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其中,要以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制度,并由此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国民革命成功后的经济建设,在主观上客观上,都不必采用私人资本主义为全社会主要的生产制度,而可以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即是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8] 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陈独秀从社会历史的不同生产状况出发,认为社会主义虽然是“财产公有”的社会,但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有一种经济,不能存在任何的私有经济,那又是一种错误。他认为:“非到共产社会实现,私有财产是不能完全废绝的。此事谈何容易,俄国劳农革命家是马克思派,不是玄学家,自始便未尝想一革命便能够将私有财产完全废绝。不过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所指示将大企业及土地收归国有罢了。”[9]社会主义实现后,“亦非由国有包办一切大小工商业,马上就要禁绝一切私人企业”。[10]所以,在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允许存在的,也是必然的。 此外,陈独秀还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私有经济又不同于完全的资本主义私有,而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民革命成功后,中国的经济制度,自然是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我们所谓采用何种经济制度,并不是说只采用哪一种而禁绝其余一切”。[11] 四、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 陈独秀以一个革命家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了帝国主义战争和十月革命带来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必将造成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批驳了当时社会上广有影响的国家主义、幽禁政策和“中体西用”等错误学说,及时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对外经济开放交流的政策。他指出:“在资本帝国主义现世界,任何较弱小的民族,若企图关起门来,靠自己一个民族的力量,排除一切帝国主义之侵入,以实现这种孤立的民族政策,是没有前途的。”[12] 陈独秀除了认识到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外,还认识到对外经济开放交流的原则。第一是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帝国主义侵入除了丧权辱国的大危害以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第二是反对全盘西化。陈独秀同孙中山等近代比较务实的思想家一样,已经看出西方自由经济的种种弊端,因而反对走西方的老路,反对全盘西化。 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幸福,但同时也要反对平均主义。 陈独秀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在于“大多数人民的幸福”。他认为:“封建主义时代只最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次少数人得着幸福,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13]“使中国人都得着人的生活,非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制采用社会主义生产制不可。”[14]在这里,陈独秀已把使多数人幸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色来认识。 同时,他也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搞平均主义。他说:“现在批评社会主义的人们,以为社会主义者是专从事于分配方法,就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也往往误会到这样。其实专讲分配方法去平均贫富,是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15]“不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根本上决不是什么劫富济贫的均富主义,并且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都不曾幻想中国马上就能够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16]陈已深刻地认识到均富思想的深厚影响力及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宣传的双重危害性,提醒人们注意划分均富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 【注 释】 [1][2][4][5][6][7]《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北京.1984年版. P193-194,P85,P487,P50,P194,P50 [8]《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三联书店.北京.1984年版.P410,P410 [3]《列宁斯大林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P136-151 [9][10][11][12][13][14][15][16]《陈独秀著作选》任建树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686-687,P386,P1238,P605-606,P178-179,P209,P389,P462,P1032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11-23 22:26 , Processed in 0.028465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