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2007-9-18 10:50| 发布者: 西城大官人| 查看:10331| 评论: 0|原作者: 唐宝林

摘要: 2004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北京•1918》(纪录片)摄制组就陈独秀问题,采访了唐宝林。以下是唐宝林回答问题之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现在大家都能接受的、也是最初最确切的评价是毛泽东在1945 ...

2004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北京•1918》(纪录片)摄制组就陈独秀问题,采访了唐宝林。以下是唐宝林回答问题之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现在大家都能接受的、也是最初最确切的评价是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的说法。他当着即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全体成员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请注意毛泽东这里讲的是"五四运动时期",这是指从1916年9月《新青年》杂志创办,到1921年共产党成立这一时间段。接着毛泽东说:"整个(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这就是说,1918年陈独秀当着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和李大钊等人一起,这个运动已经进行了近四个年头,再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造就出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代"新青年"(还有后来成为国民党骨干的一批人),然后,由他们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现在又开始走向富强。

所以说,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这六、七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转折点,由少数民族精英分子救国、革命到依靠广大人民救国、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由步步失败到渐趋胜利的转折点。

那么陈独秀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作用呢?

因为在1914年孙中山领导的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反袁斗争失败后,大家都在极度的悲观、迷茫、消极之中;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精英分子讨论的也不过是"民主共和"好呢?还是"君主立宪"好?在这种状态下,陈独秀独辟溪径,找到了一条新的救国之路,即首先以民主主义进行文化革命的道路——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掀起了一场批判儒家伦理和封建迷信为主要内容、以改造中国国民性,塑造一代"新青年",从而从根本上挽救国家危亡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到1918年已经进行了三年多。正在向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

儒家伦理,以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为核心,特别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人人都是依附于他人的奴隶。因为皇帝也要从做儿子开始,众所周知,晚清几个皇帝的命运都很悲惨。

陈独秀认为,这样的国民性非常落后。表现在:一,"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国家是皇帝的,让他一个人去胡为);二,"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一切由天命而定,不努力,不抗争)。于是,穷人都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知识分子);有钱人,都像巴金的《家》《春》《秋》和曹禺《雷雨》中那样的人物。他们自己的命运都这样悲惨,怎么可能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呢!

这两条落后的国民性,是陈独秀1905年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总结出来的。

1914年11月,他在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时,第一次用"独秀"这个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把中国的国民性的落后,又归结为:没有建设近代国家的自觉心。他提出近代国家观:国家是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如果国家不是这样的而是像当时袁世凯那样,以他的"恶政府"称为"国家",对外卖国,对内残害人民。那么,这样的国家甚于无国家,"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恶国家甚于无国家"。

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舆论大哗,立即有十几封信发到杂志社,谴责"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连梁启超、李大钊也批评陈独秀此文。章士钊让陈回复这些信,被他拒绝。

实际上,陈当时只是提出了问题,而对于如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即如何培养国民建设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和能力?他还没有想好。然后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他才找到答案。于是,他对他的好朋友汪孟邹说:"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15年9月15日,他终于创办了《青年杂志》(因与当时上海青年会办的刊物《上海青年》雷同,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发刊词《敬告青年》,就鲜明地向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说:"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和人权为重"。于是,一场批判封建礼教的伦理革命狂飚骤起。接着,教育革命、文学革命、宗教革命等等,相继跟上。陈在《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归结起来,就是要做有"独立自主人格,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他把希望寄托在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身上。

这在当时受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下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和儒教派人物大搞尊孔读经的气氛下,是很不容易的,要有巨大的勇气。只有陈独秀有这个勇气。

所以,毛泽东称他是"总司令"并不是偶然的。早在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时,亲笔撰写文章,就称他是"思想界的明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24 00:31 , Processed in 0.038488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