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印度,大家除了会想到古老的恒河水,还会想到著名的诗人泰戈尔,他将现实与冥想结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泰戈尔的诗集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读过他的诗歌,在我们国家,第一个翻译泰戈尔诗集的人是陈独秀,他曾用“驰名欧洲,印度青年尊为先觉。”这句话来表示自己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 在1924年,泰戈尔受邀来中国做访问,当他发表一些言论后,竟然遭到了陈独秀的反对,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那样敬仰泰戈尔的陈独秀,竟然斥责泰戈尔是“人妖”。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感到疑惑,泰戈尔到底说了些什么,让陈独秀这样讨厌他呢? 泰戈尔的成名之路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贵族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深得父母宠爱,为了让泰戈尔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先后给他换了四所学校。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泰戈尔从小就热爱文学,尤其对诗歌创作特别感兴趣,经过系统的学习后,泰戈尔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己的诗歌作品。十七岁时,泰戈尔前往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学成回国后,正式开启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1919年,泰戈尔创作的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的英译本出版,受到西方文坛的一众好评,不久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也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陈独秀在1915年的时候,翻译了《吉檀迦利》中的四首诗,发表在他自己创办的《青年杂志》中,所以说陈独秀是第一个翻译泰戈尔诗集的中国人。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是对文学创作者最高的赞誉,泰戈尔获此殊荣,不仅仅为印度文学界增光,更是为整个亚洲文学界添彩。泰戈尔虽然是印度人,但他却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当中国处于危难的时候,他总是会站出来为中国发声。 为中国发声在1881年,在英国留学的泰戈尔,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内容是谴责英国在中国倾销鸦片。1916年,泰戈尔去日本访问时,在东京大学公开谴责日军侵略我国山东的恶劣行径,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1938年,泰戈尔在印度发起捐款活动,还亲自写了一封名为《致人民书》的长信,在金钱和精神上鼓励支持我国人民,让我们积极面对抗战。一个异国文人,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关怀和支持,泰戈尔真的可以称为是我们的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曾表达过对泰戈尔深深的怀念之情,他说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泰戈尔对我们的支持,更不会忘记他对我们的热爱之情。 受邀访问中国1924年,泰戈尔在梁启超等一众文人的邀请下,来到中国做访问,他不只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了许多国际上的文人学者一起来到中国。为了表示对泰戈尔一行人的热烈欢迎,我国派出了许多文坛的重要人物去码头迎接,这些人中就包括徐志摩、郑振铎、瞿菊农等。 泰戈尔下船之后,看着周围的场景,他亲切地对所有人说道:“我觉得印度和中国就像一对相亲相爱的兄弟,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泰戈尔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没想到,在文学界有着如此高的地位的泰戈尔,居然这样和蔼可亲,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风。 泰戈尔在来中国之前,对我国当时的情况做了深入了解,他认为不能只讨论文学,主要应该让中国人知道东方文明强于西方,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民更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 宣扬东方文明,被陈独秀骂做人妖在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泰戈尔一行人在上海、杭州、南京、济南等城市游玩和讲演,在讲演的过程中,泰戈尔说了许多东方文明的优点,同时也贬低了西方文明,总是东方文明就是好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东方文明,不要受西方文明的蒙蔽,这样才能强大起来。 按照我们的角度来看,泰戈尔讲得并没有错,尤其是我们国家长期受西方列强欺压,更应该多学习东方文明,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可是泰戈尔的这些言论却遭到了陈独秀的极力反对,甚至斥责他是人妖,那么,泰戈尔怎么就得罪陈独秀了呢? 当时,陈独秀对西方文化极为推崇,他之所以创办青年杂志,目的就是要国民接受新思想,也就是西方文化。泰戈尔个人有着极强的影响力,而他又强调东方文明是最好的,这就影响了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间接的影响了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所以他才会反对泰戈尔的言论。陈独秀斥责道:“泰戈尔,请你不要说那些错误的言论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中国老少人妖已经够多了,真的不少你一个。” 泰戈尔知道陈独秀斥骂自己,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之后的言行中,我们还是看出来,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他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做讲演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累了,我的年纪也大了”我觉得泰戈尔是心累了,他的一腔热情,就这样被陈独秀浇灭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0.028696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