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

2020-4-3 11:53| 发布者: 多声| 查看:10954| 评论: 0|原作者: 朱少伟|来自: 上观新闻

摘要: 发表日期:2020年4月3日 出处:上观新闻 作者:朱少伟 【编辑录入:多声】 1920年2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陈独秀抵沪,入住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 ...





19202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陈独秀抵沪,入住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2号)。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经征询李大钊意见,定名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任书记。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亦即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据李达回忆:当时党的上海小组的工作分两部分:一是宣传工作,一是工运工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后,对于传播先进思想尤为重视,在新闻出版方面积极耕耘。


中俄通信社始发红色电讯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筹建期间,就在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中文化名吴廷康)帮助下,创办了中俄通信社。


中俄通信社设于霞飞路渔阳里6(今淮海中路5676),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负责,楼上一个亭子间就是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仅放一张床和一张写字台。



中俄通信社旧址原貌


中俄通信社的主要任务是向共产国际和苏俄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同时,向中国人民披露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稿源大部分取自共产国际资料和赤塔、海参崴、莫斯科的报刊,少量转译英国、美国、法国进步书刊里的内容。那时,党组织创办的外国语学社也设于渔阳里6号,杨明斋常发动学员帮着收发、抄写、油印和校对。


192072日,上海《民国日报》世界要闻栏目第一次发表中俄通信社的《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相隔10多天,又发表《中俄通信社俄事消息》。从此,中俄通信社的稿件不断亮相于国内报纸(《新青年》也曾发表其稿件),受到各界关注。


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中俄交通未完全畅通,两国之间的消息传递比较困难。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了蒙蔽人民,竭力歪曲十月革命,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那时,中国各地报纸登载的世界要闻,几乎都得自西方通讯社,而它们对于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抱敌视态度。针对这种状况,中俄通信社在1921119日发给上海《民国日报》的稿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年来各国多注意于俄国之布尔什维克。始而惧,继而研究其主义,终则多发表其主义如此。其中加以主观的意见者,自然不免互相矛盾……吾国人士知其主义者日多一日,然而能知构造新俄之工具究竟如何者尚属寥寥焉。为了使中国人民比较全面了解苏俄,中俄通信社陆续向各报提供《劳农俄国之新教育制度》《劳农俄国的实业近况》《新俄国组织汇记》等稿件;为了介绍列宁生平事迹,中俄通信社相继向各报提供《列宁与托洛次基事略》《列宁答英国记者底质问》《列宁关于劳动底演辞》《列宁小史》等稿件。在杨明斋精心策划下,中俄通信社有计划地选送大量稿件,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生动材料。


李达的《回忆党的早期活动》提及:中俄通信社牌子是没有挂1921年暑期间终止了。据考,中俄通信社在上海《民国日报》登出的最后一篇稿件,是192154日的《俄国贸易之过去与现在》,至此它在该报总计发表新闻稿和电讯稿近70篇。1921年春,由于外国语学社的多数学员被分批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杨明斋也离沪,中俄通信社基本停止活动。中俄通信社存在期间,之所以把上海《民国日报》作为主要阵地,自然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邵力子担任该报总经理和觉悟副刊主编是分不开的。


应当指出,从192011月底开始,上海《民国日报》还出现华俄通信社(或上海华俄通信社、华俄社)的稿件。华俄通信社与中俄通信社不能画等号,它是由苏俄直接管理的,如1921517日的《广东群报》(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主办)曾发表《本报记者与华俄通信社驻华经理之谈话》,文中说明华俄通信社是达罗德(总社在赤塔)、洛斯德(总社在莫斯科)两个通信分社合并而成的。当年,华俄通信社不仅在上海有机构,在北京、哈尔滨、奉天(沈阳)等地都设立了分社。该社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稿件,止于192581日。华俄通信社虽与中俄通信社有区别,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它的一些工作。


《新青年》升华为最早的党刊


许多人都以为,《共产党》是第一本中共党刊。其实,这并不准确,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前两个多月,《新青年》已改版为其机关刊物。


《新青年》(第一期刊名为《青年杂志》)于1915915日在沪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陈独秀此时寓居上海嵩山路南口吉益里(今太仓路119弄)21号(原建筑已不存),这里也即编辑部。以《新青年》问世为标志,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封面


1916年冬,陈独秀赴北京为杂志筹集资金。刚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求贤若渴,决定引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陈独秀却表示要返回申城,继续主编《新青年》。蔡元培希望其把《新青年》移到北京,并表示将给予支持。陈独秀接受诚邀,《新青年》编辑部北迁。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其中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它堪称中国比较系统地介绍、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翌年初,陈独秀在武汉作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讲,提出要改造社会就要打破不合理的阶级制度。回京后,他受到警察的监视、骚扰,为了安全起见,由李大钊护送至天津。19202月,陈独秀重返上海,寓居老渔阳里2号。此系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屋,楼上为卧室和书房,亭子间放杂物,底层客堂是《新青年》编辑部和开会之处。不久,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等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205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出版劳动节纪念号,登出孙中山天下为公和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刊载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10多个城市和地区工人现状和劳动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照片;陈独秀发表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直陈时弊;李大钊发表的《May Day运动史》,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和意义。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亟须一份机关刊物,据李达回忆:宣传方面,决定把《新青年》作为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从八卷一号开始。《新青年》的改版筹备仅用一个月,它从192091日起呈现新貌,仍由陈独秀主编(至年底,他赴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杂志由陈望道负责)。这期杂志封面正中有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此时,《新青年》增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连续发表30多篇译稿和文章。陈望道晚年说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就是带有树旗帜的作用。同年12月,《新青年》为了抨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大讨论,发表陈独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和《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



《新青年》第八卷第五号封面


在进行改版之际,《新青年》脱离上海群益书社,自建单独的新青年社。而且,设立总发行所于法大马路279号(今金陵东路近福建南路处),由苏新甫主管。除了《新青年》,新青年社还发行面向工人、店员的《劳动界》和《上海伙友》。1920815日,《劳动界》创刊号出版,封面标明总经售处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对面新青年社,这应是新青年社初次见诸媒体。从1920年秋开始,新青年社又陆续推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丛书,书目广告列有近10种,实际付梓8种,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李季译、蔡元培写序的《社会主义史》,黄凌霜译、张伯坚校的《哲学问题》,恽代英译的《阶级争斗》等。



“新青年丛书”第八种《阶级争斗》封面


19212月,《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在沪付排时,上海法租界巡捕房警探以宣传过激为由,到印刷厂将全部稿件搜走,又查封新青年社总发行所,该社不得不迁往广州。翌年7,《新青年》休刊。19236月,中共三大作出决议,重新出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并由月刊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编。


《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一份内涵丰富深刻、影响广大深远的杂志,它开启了民智,振奋了国魂。可以说,它由一份著名杂志发展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机关刊物,进而又曾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绝非偶然。


《共产党》被毛泽东誉为“旗帜鲜明”


当年,《新青年》是公开出版的杂志,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根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理论学习和指导工作的需要,理应还有一份内部刊物,据沈雁冰回忆:那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忙着筹备出版一个党刊,李达任主编这党刊后来取名《共产党》它专门宣传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


1920117日,《共产党》在沪问世,由李达主编,这份月刊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理论机关刊物,在全国秘密发行。它的封面上方以大号字配以英文“Communist”(共产主义),辟有世界消息”“国内消息”“中国劳动界消息等栏目,卷首有社论式的千字《短言》。创刊号的《短言》指出: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一切生产工具都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权都归劳动者执掌。第五期的《短言》则阐明: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二是政治的使命。



《共产党》第一期封面


《共产党》着重宣传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关于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建党经验,批驳了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坚定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念,探讨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李达主持下,该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政治宣传紧密结合在一起,既发表探讨党的基本理论的文章,也登载《国家与革命》(第一章)和《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美国共产党党纲》等一系列文献;同时,还报道过上海、唐山等地的工人运动,对正在兴起的工人运动进行指导。它不仅向中国共产主义者提供必读的教材,也成为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很受欢迎,一期最高发行量达5000多份。李大钊组织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曾在一份《通告》中向会员和进步学生推荐该刊。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则赞誉: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在《新青年》和《广东群报》上,曾多次登载《共产党》月刊社的刊物要目。然而,为了防备遭破坏,《共产党》编辑部地址不公开,它先设于老渔阳里2号,后来迁到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30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之撰稿、译文,一概不署真名,如李达用胡炎江春,李汉俊用,沈雁冰用“P,施存统用“CT”



《共产党》各期封面


李达主编《共产党》冒了很大的风险,如第三期付印前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来干扰,并将重要文章《告中国农民》搜去。他愤怒地在空白页印上此面被法巡捕房没收去了,这是党刊以开天窗形式揭露和抗议敌人压制言论之始。《共产党》共出版6期,最后一期印着“192177日出版,而所载罢工资料则涉及8月的事情,因而它应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停办的。1922721日,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说:我们试着让《新青年》与《共产党》月刊合并为一个刊物。在我离开以前,《共产党》已停止出版。这表明,《共产党》停办的原因,是曾考虑将它与《新青年》合并。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00周年之际,回眸其在新闻出版方面的锐意进取,不禁使人感慨良多:中俄通信社是中国第一个红色通讯社,也是江西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的先声;改版后的《新青年》,堪称中共党刊的发端;《共产党》则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成为黑夜里的明亮火炬……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题图为修缮后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栏目主编:黄玮本文作者:朱少伟文字编辑:许云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23 07:59 , Processed in 0.026219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