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年7月1 5日,陈独秀撰写了一篇短文——《阴阳家》。 吾人不满于儒家者,以其分别男女尊卑过甚,不合于现代社会之生活也。然其说尚平实近乎情理。其教忠,教孝,教从,倘系施者自动的行为,在今世虽非善制,亦非恶行。故吾人最近之感想,古说最为害于中国者,非儒家乃阴阳家也;儒家公羊一派,亦阴阳家之假托也。一变而为海上方士,再变而为东汉、北魏之道士,今之风水,算命,卜卦,画符,念咒,扶乩,炼丹,运气,望气,求雨,祈晴,迎神,说鬼,种种邪僻之事,横行国中,实学不兴,民智日僿,皆此一系学说之为害也。去邪说正人心,必自此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认为,古说最为害于中国者,非儒家乃阴阳家也。风水算命卜卦画符念咒等等辟邪之事,横行中国,都是阴阳家学说所害。 古代“诸子百家”,其中影响大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阴阳家是其中较有影响的,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甚至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可见其重要性。阴阳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理论构想,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阴阳五行变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定律,演绎了几千年历史,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 陈独秀在《克林德碑》一文中,指出阴阳家思想“是我 中华国民原始思想,也就是我中华自古讫今之普遍国民思想,较之后起的儒家孔子“忠孝 节”之思想入人尤深。一切阴阳、五行、吉凶、灾祥、生克、画符、念咒、奇门、遁甲、吞 刀、吐火、飞沙、走石、算命、卜卦、炼丹、出神、采阴、补气、圆光、呼风、唤雨、求晴、 求雨、招魂、捉鬼、拿妖、降神、扶乩、静坐、设坛、授法、风水、谶语,……种种迷信邪 说,普遍社会,都是历代阴阳家、方士、道士造成的。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邪说的结 晶,所以彼等开口便称奉了玉皇大帝敕命来灭洋人也”。 阴阳家思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在农业文明时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变得落伍了。没有逻辑缺乏定量分析,只有直观的猜测和经验主义,只有纯粹思辩性的天、道、理、气、圣人之言,缺乏论证,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无疑窒息了人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中国人正确地认识世界,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陈独秀首先批判阴阳家思想就是批判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明确提出科学的概念,他说:“科学者为何?吾人对于事物之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 盾之谓也”。陈独秀数说不知科学的弊端,指出:“士 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 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 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 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 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 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陈独秀提出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他认为只有科学才能真 正解决人生的问题,并要求以科学的人生观代替宗教。他指斥佛教“悉以现象世界为妄觉,以 梵天真如为本体(惟一切有部之说微异斯旨)”,而“耶稣之教,以为人造于神,复归于神, 善者予以死后之生命,恶者夺之,以人生为神之事业”。他认为,“近世科学大兴,人治与宗 教并立,群知古说迷信,不足解决人生问题矣”。陈独秀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一百年过去了,但是今天的国人的蒙昧还远没有脱离,迷信泛滥庙堂林立风水流行香火旺盛,老百姓嫁娶、盖房看风水,结婚测八字,开张剪彩要“黄道吉日”,生孩子算男女,走亲串门挑选吉日,逢病遇灾、升学求官少不了烧香拜佛;党政官员更是迷信,有的修衙门请风水、嵌八卦图、挂辟邪剑;有的家里供奉着观音菩萨,有的公款烧头炷香,有的家里藏着龙袍,经济发达了口袋富裕了脑袋还是空空如也,愚昧庸俗病态的传统文化至今阴魂不散挥之不去,没有精神超越只是混沌地活着,21世纪了中国人还是没有走出典型的小农意识。 古代史书《左传》中写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在科学一日千里经济发达的今天,居然流行各种巫婆神汉、麻衣神相,算命先生,江湖法术、预测大师、各路大仙们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真是莫大的讽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11-23 07:59 , Processed in 0.032872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