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中华儿女血脉之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从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如今,对于传统文化存废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息过。 然而时至今日,那份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记忆已经渐行渐远了…… 2015年1月,中国社科院学者周溯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 此言一出,便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调侃未来要申请“能看得懂繁体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之,赌气称“干脆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或者“干脆推广医生字体”的也不乏其人。 如果汉字一味简化,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抽空文化内涵,而简化到没有文化内涵的汉字,还能被叫做汉字吗? 互联网上曾流传过一种哀伤的情绪“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汉字,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莫非要在历史中使自身的文化传统就此淹没了吗? 相较于对文化传统的不在意,河南省的一所高级中学的做法似乎又太过火。据称,该校曾让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像,还规定在校学生必须每天清晨5点起床诵读《道德经》和《孝经》,不少学生对此怨声载道。学校称“校长认为读经书能上清华北大,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 如此弘扬国学,真的有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有我们怀着一颗热爱国学,尊重国学的心,国学的弘扬才有可能。若我们以一种不耐烦甚至厌恶的心情去学习它,国学的前景只怕是日益堪忧。 如果我们沉迷于某些粗鄙的网络文化,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醉心于外来文化而抛弃了传统文化,最终的结果只怕是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失去光辉,让国人的心灵日益干涸。 虽说传统文化并非都是琼浆玉露,但大多数是一股清泉,可以洗涤人心。我们可以为如今多元的文化叫好,但前提是我们仍对传统文化怀有敬意。 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这份任务正是我们青年一代新的追求和方向。我相信,终有一天,那份消逝的记忆会重新盛开,在我们的血液里涓涓流淌。
作者:安庆二中 高二(2)班 吴婕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11-23 09:08 , Processed in 0.027672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