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又称“德先生”与“赛先生”。陈独秀曾今说过:“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他与其他的先进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李大钊想要点亮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未亮过的灯火,想要照亮人民未来的路,他们明白就必须与旧文化做个了断。而这新与旧之间必定会有一场变革,那么久必将揭开其后面的丑陋。 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目的就是为了创建文明先进的新社会。而在那时被认定要改变的东西,到现在却依然存在着,并且开始扭曲与变形。 中国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最突出的体现是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里,女子便是卑微的象征,可以随便打骂休弃,不能进私塾,并且有专门为女子设的三从四德。一户人家里,以男儿为重,若是一位母亲生了个女孩,便会使全家人失望,觉得原本的美好愿望落空了。但我想那时也一定有人会重视女儿家,不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从哪发展来的呢?所以新文化运动中变做了改革,是胡适最先提出。女子的地位得到提升,与男子平等,可以行使相同的权利,有相同的地位。可是这种思想不能说消失就消失,到现在也还会出现。常会听到有人说“女孩干嘛读那么多书,有用吗?”之类的话,女性是独立的,自主的,可以和别人一样成功的。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一次和我说她奶奶不接受她当孙女,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奶奶是希望他是男孩的,现在家人的关系很不平静,然后她就沉默了。胡适能够提出,并努力去改变,这已经是尽他最大的努力了,他可以改变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鲁迅当年的弃医从文,是因为他知道,中国人真正需要拯救的,是灵魂。 我生活在一个不大的城市,但她却是美的。因为她有生活的气息,有历史的底蕴。朦胧的雨会打在白墙黑瓦上,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好听的声响。灿烂的阳光会照在严凤英、邓石如的墓碑上,感谢他们曾经带来的一切。我喜欢每天早上吹着清新的风出门。可走在路上总会有人口吐秽物秽语,他们令人感到厌烦,他们污染了美好的生活和原本干净的思想,他们只是让人觉得文明道德都丧失了。就连纯洁的校园也会有这样的事。有时我会深深的觉得失望,觉得无力,到处都在宣传着不要这样做,可是还是改变不了他们的行为,是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了。 我的外婆在我外公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从原先本就不太开朗的性格变得更不爱说话,有时候连家门都不想出了,天天坐在一个地方。我妈妈看到她总是这个样子,觉得在这样下去早晚得出事,变鼓励外婆去参加基督教。那里有很多老年人,常常有活动和演出,外婆嗓子好,常常会在那儿唱歌。现在她变得爱说爱笑,常参加聚会。我觉得她活的很年轻,充实,快乐。相反地,和她住一个地区中的一个女人,信了邪教。听外婆说那个女人长穿灰蒙蒙的衣服,不和别人说话,独来独往,之后变没见她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邪教杀人事件,他们听信着他们的“神”的指引,但他们一开始便是个错误,因为那些邪教之所以被称为邪教,是因为他们扰乱人的理智,领导他们进入歧途。一个人有信仰没关系,并不是说有信仰便是相信封建迷信的象征,但这要看你所信仰的东西的本质,若是坏的,你不愿改,那便是万劫不复之地了。 许多人喜欢旅游,同样的我也是,我们可以欣赏大自然和古人为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但会常常看到“xx到此一游”之类的话。有人说这是有先例的,当年悟空也曾在如来佛祖的手指上写了“到此一游”,并且长城上还有明代诗人所提的诗句。不过比起诗词与“到此一游”,我认为诗词简直要高上几个境界,如果都换成诗词该多好,这样又多了一层精神享受,不过我们还是不提倡在文明古迹上乱涂乱画的啦!身为受到几千年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还是不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有个学生在埃及神庙上刻了字,有人说这真是丢脸丢到家了,把这孩子拖出去斩了。虽说的有点夸张,但真真确确丢了中国的脸。一个人一定要有国家意识感,为国家着想,不然就不配做个有国籍的人了。 这样的中国,只要两位先生一侧身,便会暴露出许多缺点与陋习,它们像是中华民族的蛀牙,看似是小事,却一点点的汲取着中华的能量,看似平凡,却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更多的问题。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能够改变,我们有文明,经久不衰;但我们需要改变。新文化运动中也曾改变过,但它没有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就像是美丽外表下有一副空的躯壳。现在我们需要一次变革,也许时间很长,但只要人民都齐心协力,便足够了。那么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抬起那两面大旗,驱赶走两位先生背后的丑陋,并与他们一起,朝着光明前去!
安庆石化第一中学803班 丁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11-23 07:56 , Processed in 0.025589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