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届皖江文化研讨会

2006-12-5 12:23| 发布者: 西城大官人| 查看:10256| 评论: 0

摘要: 由安徽省社科联与安庆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安庆市社科联协办的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安庆召开。来自全省多所高校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部分外省学者共110多人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 ...

由安徽省社科联与安庆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安庆市社科联协办的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安庆召开。来自全省多所高校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部分外省学者共110多人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与会人员就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与开发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皖江文化的概念阐释及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挖掘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研究备受关注而渐成热点。关于安徽地域历史文化,与会专家大多赞成以“淮河地区”、“皖江地区”、“徽州地区”三大板块进行划分。关于“皖江文化”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地区的“徽皖文化”。第三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考察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内在整体性,皖江文化区的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当然,“皖江”从一个地理名称到文化概念肯定有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要对“皖江文化”作出科学的界定,还需要从思想源流上探得“皖江文化”的精神实质,从宏观整体上探寻“皖江文化”的内在规律。也有专家认为,区域文化必须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完整的有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从严谨的学术意义上说,提出“皖江文化”的概念不尽科学。 

关于皖江文化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对皖江文化微观研究成果丰硕,但对皖江文化的宏观研究尚未形成气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局部研究、现象描述、历史考证的偏多,综合性、整体研究较为薄弱,文化研究抽象较少,缺少对文化本质方面的探讨。 

二、皖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次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从宏观的角度对皖江文化的鲜明特征进行了探讨。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有专家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的不同特质: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出“山”一样的凝重、厚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则犹如“水”一般飘逸、空灵,感染力强,召唤性强,文学艺术成就尤为卓著。 

对皖江文化特质的探讨有着重大的意义,完整准确表述出“皖江文化”的鲜明特征则昭示着皖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区域文化。按照文化学的理论,一种文化类型得以形成、发生、发展并长期存在,同时在与其他类型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明显的特色,必然具有独特的思想基础。关于这一点,此次研讨会少有文章专述,而思想脉络恰恰是构建皖江文化有机体系的内在支柱。 

三、皖江文化的深厚底蕴 

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本次研讨论文多篇论及桐城派。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关于桐城派,有专家认为,桐城派“清澄无滓”、“元气顺畅”的风格和形成与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有的专家认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民本思想,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桐城派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专家论述了姚鼐在文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贡献,认为他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的文学主张不但是对桐城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二)戏剧方面。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戏剧表演,它开创和丰富了几个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黄梅戏等。有专家剖析了贵池山民跳傩的文化心态,认为体现了山民崇拜自然、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态,但也契合了山民疗治心灵痛楚的心理需要,折射出山民追求幸福的人生观。有的专家剖析了黄梅戏的艺术特色,认为黄梅戏暗含深刻的中国戏曲韵味,唱腔清秀、细腻、深情、优美,音调特色浓郁,旋法丰富考究,结构陈述严谨有序,唱腔独特。有的专家认为程长庚之所以能创立了京剧,成为“京剧之父”,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鲜明的时代感、博采众长、革新超越的艺术追求。 

(三)佛教方面。皖江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佛教,皖江地区也是佛教禅宗传承的重要地区。有专家指出九华山佛教文化不是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纳儒家、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儒、释两家共同创立、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僧侣、乡民、香客共同推进九华山佛教文化兴盛。有的专家探讨牛头禅所创立的“天柱境”、“天柱家风”在上承达摩、下通慧能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有专家论述了唐代池州南泉院普愿的禅学特色及在禅宗史上的重大影响。 

四、皖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皖江文化是祖辈创造、遗留给我们的财富,应该精心保护,既要注重文物古迹等物质要素的保护,又要注意对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等非物质要素的保护。与会者认为,政府应重视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对一些稀有珍贵的文物品种和文化样式,更要集中人才、财力,做好抢救、保护工作。要科学、系统、有计划地开展皖江文化资源的梳理工作,为进一步拓展“皖江文化”研究创造条件。 

与会专家指出,研究开发和建设皖江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要弘扬其精华、剔弃其不足,提炼升华“皖江文化”精神,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更好地发挥其内驱力、凝聚力、辐射力的作用。
专家们认为,要结合皖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利用好皖江文化资源,加快皖江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做强皖江文化的品牌,设计、创造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文化项目和重大文化活动,增强皖江文化的影响力。铜陵市的青铜文化节、马鞍山的国际吟诗节、张恨水与天柱山旅游、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国际交流等,都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把皖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旅游、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把文化的创新点与经济的增长点结合好,推动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3-29 04:09 , Processed in 0.024813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