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文化”的概念,是十多年前我省学者在划分“三大文化圈”的时候提出的,与它并列的是各放异彩的“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关于“皖江文化”的界定,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融合而成;有人认为,它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地区的“徽皖文化”;还有人提出,它是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除绩溪县)和滁州东部。但总的说来,大部分人同意,皖江文化应覆盖整个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涉及文学、戏曲、书画和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皖江的品格——水 有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徽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厚实凝重如“山”;皖江文化召唤性强,感染力强,飘逸空灵若“水”。 皖江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猿人活动的遗迹,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更多且遍及各个地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内涵。其中,凌家滩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里文化世家多。南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世家比比皆是。桐城文派中,方氏家族名人辈出,姚鼐家族也是代有名宦,还有戴名世世家、张英世家、刘大c世家、方观承世家等。宣城的梅文鼎世家以科技闻名,怀宁杨月楼家族则是艺术世家。 这里的文化开放程度高。皖江地区主要是移民地区,世居皖江地区最早的也只是唐、宋时期,皖江人的先祖多来自徽州和江西鄱阳,多数是元、明时期迁来。移民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因此,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常常得风气之先。桐城文派就是一个成员遍及全国各地的开放性的学术流派,而且其中有女性,还有日本人。 这里的文化辐射力强。内涵丰富、开放度高、创新意识浓,它的文化辐射力就比较强,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比如桐城文派在清代是“盟主”地位,影响了全国文坛两百多年,青阳腔的唱腔在我国戏曲声腔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是多个剧种的祖先,徽剧更是京剧的鼻祖,影响巨大。 创新与通融入世与儒家 八百里皖江,哺育了这里的新城古镇,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文传统。 《宋史地理志》曾经对各地的风物人情做过概括,扬州人“人性轻扬,善商贾”,浙江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善进取,图急利”,至于徽人,则是“人性沉稳,善商贾”,这个“沉稳”的评价,来自于皖江地区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的积淀。 民众的性格气质决定了城市特性,这又与城市区位和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区的凝聚力和发展潜能和对本地区人文精神的认同度关系紧密,因此,研究皖江,只有关注此地的人文精神方才能够脱于商海沉浮。 文以载道和经世济用的价值取向。汉末、唐宋和近代芜湖开埠,皖江地区分别有过三次大开发,重利实惠的商业氛围使皖江地区的文化人士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乃国家命脉,苍生所依。自明清以降,外贸的刺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贸易的进入,使皖江人的重商求利意识一往无前。 革故鼎新和开拓创新的思维实践。自汉代开始,皖江一带就是人文艺术宗教经济的昌盛之地,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爱情诗;唐代诗人张籍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北宋梅尧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之一;宗白华和朱光潜都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近代,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试制的枪炮、蒸汽机和小火轮乃全国首创。辛亥革命,安庆、芜湖是重要革命据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我省的首先传播地。在思想观念方面,陈独秀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早期作者群几乎全来自皖江地区;皖江地区是我省创办报纸最早、最多的地区;芜湖年广九代表了中国一代个体私营者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安庆的窗口经济名闻一时。 开放融通和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皖江文化对外开放,对内则是融通。唐宋以来,皖江大批移民带来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之后催生了新的生命力。既融通,则必要选择,在古今、土洋、中西的大杂烩中,上自思想理论,下至民风民俗,通融随处可见。 爱国奉献和崇尚气节的理想人格。皖江地区出过弹炸清廷大臣、喋血正阳门的革命者吴樾;有“愿以一腔热血灌自由之花”的安庆马炮营起义烈士熊成基、徐锡麟;有自挽对联“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的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壮丽辉煌的史诗。 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从采石矶到莲湖,从天井湖到小孤山,以自然天成为旨趣,飘逸空灵为时尚的精神追求是皖江文化艺术的特点,这里的音乐、绘画、文学、书法无不如此。 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转身 上世纪90年代,我省提出开发开放皖江的口号,今年的省第八次党代会又提出皖江地区要率先融入长三角。对于曾经领风气之先的皖江地区,如何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寻求区域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外省学者认为,从物态到心态,从形式到内容,皖江文化有摆脱不了的以农为本的传统文化属性。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推动力,文化形态的现代化转型十分重要。要转型,必须促进城市发展,因为城市化水平越高,就越有机会构建自己的文化形态,促进文明的发展。皖江地区的人重视教育和伦理道德,讲究礼仪,渴求智慧,崇尚学问型人才,勤勉耐劳,这都是儒家文化传统的产物,是皖文化复兴的潜能所在。而本省的学者们也认为,应当提升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服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大量运用科技成果,推进工业化和都市化。 区域文化的嬗变正在加速铺开,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也在逐渐成为主流。当我们把视野提升到八百里皖江的上空,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人们披荆斩棘,生生不息,他们的姿态和无数从皖江走出的先辈并无二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GMT+8, 2024-9-16 23:53 , Processed in 0.025998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