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传统诗词所处的地位

2017-10-16 17:51| 发布者: 多声| 查看:10631| 评论: 0|原作者: 熊盛元

摘要: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两篇宣言1、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0日,发表于《新青年》第二期)陈独秀在此文中说:“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而排斥 ...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两篇宣言

1、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0日,发表于《新青年》第二期)

陈独秀在此文中说:“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而排斥此三种文学耶?曰:贵族文学.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也。”因此,提出“三大建设”,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诗,继承了传统的形式,而又在诗中赋予新的内容。如《本事诗》(十首之七)云:

目断积成半钵泪,魂销赢得十篇诗。

相逢不及相思好,万境妍于未到时。

这是步苏曼殊“乌舍凌波肌胜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之韵。曼殊之诗明显还是唐人风韵,而陈氏之作则蕴含哲理之思致,有现代意识。最后一句尤耐人寻味,允称佳构。

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

在此文中,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认为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所谓“八事”,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当属胡适的《尝试集》,比郭沫若的《女神》问世更早。其所以如此命名,是反用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

二、胡适的《尝试集》与郭沫若的《女神》

1、胡适的诗,仍带有传统的韵味,是专学古人通俗的一路。如:

天上风吹云破,月照我们两个。问你去年时,为甚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

细加品味,只不过是《如梦令》的分行排列而已,而且完全套用宋人向滈的《如梦令》词:“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读nuo第四声,即“无奈”之意),好个凄惶的我。“谈不上什么创意。而郭沫若的诗,则主要学美国诗人惠特曼,冲决传统,一新天下人之耳目,如他的《天狗》等等。

2、二十年代初,最受青年学子欢迎的诗人是冰心女士,她的《繁星》、《春水》两部新诗集,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法,让学子们如醉如痴。

3、闻一多先生的《红烛》与《死水》,在当时亦流行一时。闻先生标举“现代格律诗”,提倡“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但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太平洋舟中,反思自己的新诗,又觉得迷茫,写了一首七绝: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总堪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4、二十年代后期,徐志摩与戴望舒成了青年的偶像。徐氏的《再别康桥》,戴氏的《雨巷》,都脍炙人口,至今犹被人们喜爱。其原因,大概是其中蕴含着传统诗的韵致,与《诗经》中《蒹葭》的意象相近吧?

三、鲁迅、瞿秋白、郁达夫、郭沫若的旧体诗

1、鲁迅与郭沫若

鲁迅很少写新诗,流传众口的都是律诗和绝句,风格与龚定庵相似。如《惯于长夜》: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郭沫若一向看不起鲁迅,鲁迅也曾讥讽郭氏是“才子加流氓“。但郭氏在抗战前夕,从日本偷偷回国时,却在轮船上步鲁迅之韵,吟就如下七律: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族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斌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从此,郭沫若就一直崇敬鲁迅,说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可惜鲁迅已死,两人终究缘悭一面。就诗论诗,郭虽逊鲁,但这首确实可圈可点。至于建国后,郭氏的诗似乎就乏善可陈了。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三十年代写过一首《所见》诗: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从第三句看,此诗似乎是写一位从江西流落到上海的打工妹,因为其亲人都已死于国民党军队围剿苏区的炮火中,故在给侍宴斟酒时,伤心掩泣,但怕影响豪客的情绪,只能“佯看罗袜”,确实写得极为传神。

2、郁达夫

达夫与郭沫若同为创造社的发起人,但与鲁迅的关系则更亲近。当创造社、太阳社围攻鲁迅时,达夫则写诗高度赞扬鲁迅:

醉眼朦胧上小楼,彷徨吶喊两悠悠。

群氓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达夫的诗偏于凄苦,颇有清人黄仲则风味,如《钓台题壁》: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颔联最见其性情,故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末句用鲁仲连义不帝秦之典,讽刺当时文人之无骨。矛头所向,直指蒋介石。不惟才情毕见,且胆识过人。

3、瞿秋白

共产党人中,瞿秋白应数大才子。他的诗也带黄仲则味,词亦当行本色。在福建长汀狱中,他写了一首《浣溪沙》: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这首词,与他的《多余的话》一样,数十年来引来许多争议和误解,“文革”初起,死去三十年的瞿秋白更被打为“叛徒”,承受“鞭尸”之辱。后经严格审查,认为他被捕后“拒绝投降”,所写文字“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只是稍有“消沉”。而他就义前从容不迫用俄语高唱《国际歌》,则充分表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尚气节。一九八○年十月,中共中央正式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四、毛泽东和柳亚子在重庆的唱和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战争一触即发,这个时候蒋中正先生极力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去,毛泽东到重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首词交给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当时就和了一首词,他写的也不错,但是和毛润之先生的比起来还是稍逊一筹。我先念柳亚子的词: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这里赞美了毛泽东的才情,而且不光是讲词,柳亚子更重要的意思是希望毛泽东将来能取得天下,一旦他取得天下,毛是齐桓公,柳就是管仲;毛是刘玄德,柳就是诸葛亮;毛是唐太宗,柳就是魏征。所以最后他就把这首词最后的几个字作为书斋的名字,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了“上天下地斋”。这首词虽然也抒发了自己的志,但是我觉得它一个最大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做到王国维所标举的“要眇宜修”这一境界。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的是毛泽东1936年初到陕北时候的所见所感。当然关于此词作者究竟是谁,有不同说法,有人就讲这首词是胡乔木写的。相传胡乔木临死前向政治局提出来说“《沁园春·雪》是我写的”,但胡乔木的女儿断然否定了这种说法:“我的父亲根本没有说过这话。”从常理上来推断的话,胡乔木的诗词当然也不错,但是胡乔木所作诗词的毛病其实很多,经常请毛泽东替他修改。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并不见得就超过毛泽东。所以我是不太相信这首词是胡乔木写的。胡乔木的诗也不错,试看他的《七一抒怀》:

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

指顾崎岖成坦道,笑谈荆棘等浮云。

旌旗猎猎春风暖,万目环球看大军。

如果要说老干体,那老干体写得最优秀的就是胡乔木,应该说远在郭老之上。当真情实感来的时候,郭老的作品应该说是很好,比如“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开窗闻晓鸟,俯首觅新诗”,就很有诗情画意了。郭老是人大副委员长,走到哪里纸墨都备好了,当场就挥毫:“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这样即席挥毫,肯定是写不好了。所以我觉得《沁园春·雪》应该还是毛泽东的,可能经过一些人的建议,反复地修改。不管怎么样,1945年,这首词当时就登载在了报纸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气势很博大。“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黄河结冰了,滔滔之势顿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气魄亦相当阔大。“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面是茫茫的积雪,一片白茫茫,现在出现了红色。“须”是等待,等待太阳出来,映照在雪地上,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它的姿态是特别的妖娆。这时,就好像一个美女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北国,好像是一位绝代佳人,打个比方,这位美人,姓甚名谁?这位美人就叫“江山”。下片写“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祖国的江山是如此美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古往今来,为了夺取江山,追求江山,无数英雄争着为之折腰。但是,江山这位美人是有选择的,她要选择英雄,选择她的如意郎君。你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两位,文采不行,我不要他们;“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主赵匡胤,在风骚方面稍欠,也不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至于蒙古鞑子成吉思汗,只有武略,我更不要他。最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江山最终选定了毛泽东。你看,1945年发表了这个词,四年后,1949年,果然就夺取了江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对词的这种本质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掌握,才谈得上是词。

五、老一辈论旧诗

1、鲁迅:“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信)

2、柳亚子:“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作旧诗的了。”因为“平仄是旧诗的生命线,但据文学上的趋势看起来,平仄是非废了不可。那么,五十年以后,平仄已经没有人懂,难道再有人来作旧诗吗?”(1942年,《谈诗》)

3、毛泽东:“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1957年1月12日《给臧克家的信》)

从目前旧体诗方兴未艾的局面看,这些老辈的话似乎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参考,我就不详作评论了。

六、建国后的旧诗诗坛

1、文革前十七年,能公开发表诗词的只有毛泽东、柳亚子、郭沫若、胡乔木、赵朴初等,整个吟坛,似乎是新诗独霸天下。

2、文革十年,除样板戏外,文学之花全部凋零,旧诗自然更是如此。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旧诗开始复甦,并有盖过新诗的势头。

4、就数量来说,旧诗确实已超唐轶宋,但质量则远远未能达标。

5、最能代表旧诗水平的作品,就雅的一面说,当属陈寅恪;而就俗的一面说,则推聂绀弩。兹分别引其代表作于下:

陈寅恪《丙申六十七岁初度晓莹置酒为寿赋此酬谢》

红云碧海映重楼,初度盲翁六七秋。

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

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幸得梅花同一笑,炎方已是八年留。

聂绀弩《推磨》

百事输人我老牛,惟馀转磨稍风流。

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

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

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

熊盛元,字復初,號晦窗主人,筆名郁雲,網名梅雲,一九四九年元夕生,江西劍邑人。江右詩社社長,江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師從毘陵呂小薇先生學詩古文辭。詩學樊南,詞宗花外。有《靜安詞探微》、《晦窗吟稿》、《晦窗詩話》、《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彙編》(民國詞卷)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11-6 04:03 , Processed in 0.026011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