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百年——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2015-5-16 17:19| 发布者: 多声| 查看:10224| 评论: 0|原作者: 林娟

摘要: 站在历史的沟渠,回望那一道道历史长河。一百年前,先辈们用血和肉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整理,为我们的今天而努力,奋斗!一百年后,那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得以流传,社会处处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甘心做沉默 ...

站在历史的沟渠,回望那一道道历史长河。一百年前,先辈们用血和肉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整理,为我们的今天而努力,奋斗!一百年后,那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得以流传,社会处处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甘心做沉默砥柱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心比金坚的守墓老兵陈俊光,悬崖边上护梦人格桑德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


20世纪,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然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上,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修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而当今社会,我认为文化与教育并重,社会的历史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中国,这一百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方面、科技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新面貌新气象,一切走向现代化。但无论是怎么样的变化,更多的应该是引领者个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但在社会不断变化之中不完全是向上的,光明的,也免不了还是黑暗的、丑陋的,经历了一百年,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这个社会的好的风气,城市的人文变化、文化修养也应该随之不断地提高与进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素质与修养的提高。我认为文化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现代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应该从每个公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我做起。


我,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九零后的高一学生,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因为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与人为善,宽容别人,己所能及地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在我从小学到高中这么多年的岁月里,我帮助过别人,别人也帮助过我,我也见过许多人之间相互帮衬,许多人的善举善行… …但也见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缺乏的热情等等。举一个身边的小例子说,我每次坐公交车,都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我有好几次见过大学生,上车抢座位后,即便看见老人上车也不会让座,哪怕老人就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依然说笑,视而不见,一点都不觉得不礼貌,不好意思。有一次一个大概四五十岁的阿姨无奈叹息地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每当这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为这些没有素质的大学生们感到难道、羞愧。但我每每见到一个小学生主动热情地给爷爷奶奶让座时,我也会满心欣慰。这才是作为祖国花朵应有的作为啊!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


中国,经历了这一百年,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步入了小康社会。但中国人口众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比如说,现在城市里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而许多山里的孩子想上学却上不起学。城里的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车接车送,还免不了尽挑父母的缺点和不足。然而,山里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冒着风淋着雨走泥泞的山路上学,回来还要帮父母干活。现在城里的学生们是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而山区里的孩子们依然渴望能吃饱穿暖,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城里的学生却每天面对学习叫苦连天。当然,学习的确是件辛苦的事,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一样辛苦的,但对于许多山区里的孩子来说,能去上学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中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强大。而青少年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是国家之栋梁。所以,对于孩子们的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何等重要啊!因此,我认为城里的学生应该被着重于思想方面的深刻教育,以便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和心理素质,而对于山里的孩子,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他们极大的经济帮助,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们一样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


我,作为一个九零后的高中生,在这幸福的生活时代里,努力学习,认真做人,未来成为一个队社会有用的人!对于那些和我们一般大的山区孩子们,我只能尽我的绵薄之力,希望我们未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备注:我尽的绵薄之力是:高一在开学前,我在母亲的帮助下向甘肃贫困山区捐赠了九包旧衣服,这学期向拉萨孤儿院捐赠了一大箱鞋子。如此这般小善举,我会尽心继续… …)



作者:安庆石化一中 高一(1)班 林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 皖ICP备11019635号-3 )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148号

GMT+8, 2024-4-26 06:04 , Processed in 0.030841 second(s), 16 queries .

本站顾问:沈 寂 程继兵 李银德 徐晓春 主编:陆发春 执行主编:万多胜 编务支持:吴力伟 蒋正涛

主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2-2021, 陈独秀研究网

  • QQ: 59268797

    主编热线

    13671566348

    电子邮件

    shanghaipet@qq.com

    在线时间:8:00-16:00

  • 返回顶部